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烽火侨声
八年零伤亡的奇迹:谁守护了战火中的读书声?
文章字数:1689
    森林课堂

  1939年9月20日上午9时20分左右,福建大田县文庙上空突然响起凄厉的防空警报。六架日寇战机俯冲而下,对准从厦门内迁的集美职校师生校舍实施精准轰炸,爆炸声震耳欲聋,房屋轰然倒塌,图书、仪器损毁殆尽,所幸七八百名师生已全部撤入凤山密林,无一人伤亡。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讲解员陈慧芳在讲述时,声音带着震颤。
  轰炸后的烟尘尚未散尽,时处大田县城郊的玉田乡亲在范震生、范士林等乡贤的带领下,腾出43座祠堂、民宅和宫庙,接纳了又一次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师生和村民齐心协力修缮校舍、道路等,仅用十天时间,便实现复学,被称为“第二集美学村”。但空袭威胁并未解除,白天,集美师生们转入玉田学村后的仙亭山上课,在3000亩原始森林中,几十个班级依序散开,黑板挂在树上,老师站在树前,学生们席地而坐,膝盖权当课桌。上空敌机轰鸣,林间书声琅琅,这幅悲壮而充满希望的画卷,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8年间,玉田村的集美师生零伤亡。
  玉田村何以能成为一方守护教育的沃土?答案就在红军多次留下的足迹里。
  这个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指挥部旧址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地……红色印记随处可见。当红军战士为民族解放冲锋的身影、与村民共话家国的场景,顺着田埂间的足迹、屋檐下的炊烟,慢慢沉淀为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融入每一户村民的日常生活与价值
  认知中,家国意识也在村民心中扎了根。当家国的“未来”需要庇护时,他们的挺身而出成了本能。
  “ 中共集美职业学校地下党组织成为‘第二集美学村’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集美职校中共地下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中共地下党员通过学生会、抗敌后援会等‘合法’渠道开展活动,在地下党的引领下,师生们发动民众捐款为前线购置飞机、寒衣,出版《抗日英烈传》宣传抗战英烈事迹,和大田民众一起在城东捐建大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第二集美学村志愿者百人宣讲团带头人、集美校友后代范立洋说。
  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让集美师生在战火中扎下了根。1940年11月13日,率“南洋华侨慰问团”归国的陈嘉庚,离开延安后便来到玉田村。当时,为了迎接校主的到来,师生们早已列队恭候。“当我在这美丽的仙亭山下听见熟悉的《集美学校校歌》时,我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感动!”陈嘉庚在欢迎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著名演讲,“我们这次访问延安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中共对坚持团结、抗战到底的方针,他们立场坚定,态度诚恳;我感佩延安艰苦奋斗的精神……抗日的希望在延安,中国的希望也就在延安!”
  陈嘉庚的话让师生的思想豁然开朗,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认识。演讲结束后,集美职校的地下党员迅速将记录稿整理印成宣传册,在大田城乡分发。爱国的火种,就这样在闽中山区悄然燎原。集美职校师生成了闽中抗日救亡的生力军,不少师生还踊跃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仅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期间,集美3所高级职业学校就有202名师生奔赴抗战一线。
  1999年,集美职业学校第一任学生会主席、地下党总支书记林志群回到福建,接受母校采访时,向范立洋讲述起当年陈嘉庚发表的抗日演讲时说道:“当年亲历的老党员、老同志已经为数不多了,你要趁我们这些人还健在,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范立洋先后寻访了260多名老校友和知情人,收集了220多万字资料和100多帧历史图照,在7名亲历者老校友的帮助下,还原了当年陈嘉庚《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演讲内容,带领宣讲团向海内外讲述这段奇迹。
  如今,玉田村留存下的28座校舍,被打造成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抗战遗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17年2月7日,一位集美老校友杨志宏率着年逾花甲的子女重返玉田村时,在当年被改成教室的祠堂里对牌位行九鞠躬大礼。面对身旁人的困惑,他含泪道出缘由:“当时乡亲们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将祖宗的牌位收起来,装进青布袋、竹箩筐,整整八年停止祭祀。乡亲们说他们收起的是先祖的牌位,供奉的是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
  铭记这段“八年零伤亡”的历史,更是在铭记危难时刻中国人的同心守望。(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