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支钢笔里的家与国
文章字数:1658
    扫一扫 看视频

  “ 慈母亲:来信敬悉,儿平安,勿念。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这是沈尔七于1938年5月17日在皖南写给母亲的信。抗战烽火中,这封寥寥数语的家书,写下一个游子对母亲的牵挂,也饱含一名华侨青年许身报国的决绝。“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
  或许,当16岁闽南少年离家的那一刻,就已将归途化作征途。1930年春,沈尔七告别故乡福建晋江,随父亲远渡菲律宾谋生。白天,他是账房里伏案的少年,夜晚,他是菲律宾华侨总会下属“青工俱乐部”里的求索者。进步思想的星火,在这位华侨青年心中点燃。
  当“九一八”的炮声震碎山河,沈尔七毅然投身抗日救亡浪潮,协助创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短短数月,各界侨胞参加者达数百人。他还主持出版该会会刊《民族战斗》,用纸笔开辟了另一个战场。一篇又一篇战斗檄文,点燃了万千海外侨胞心中抗争的烈焰。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撕裂华北的夜空,民族危难之际,南洋侨胞纷纷为国纾难,捐钱捐物。沈尔七动员华侨回国参战,由他领导的华侨团体率先举起战旗,请缨回国。1938年1月,厦门码头,一艘远洋轮船缓缓靠岸。28名华侨青年带着侨胞募集的药品、资金,踏浪而归,领头人正是沈尔七。阔别故土8年后首次归来,不为团圆,而是奔赴一场国难。
  沈尔七侄子沈意跃说:“国难当头,他就主动回国参加抗战,参加革命了以后,他就没顾到家了。”
  作为第一支回国参战的抗日华侨队伍,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后被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华侨青年们皮鞋换成了草鞋,西装革履换成粗布短衫,沈尔七担任了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团长,从闽西行军至皖南,沿途开展抗日宣传。
  不久后,晋江乡下的母亲得知沈尔七回国的消息,写信催他回家看看,并告知“家中甚然困苦”。自16岁远渡重洋,母子俩人已8年未见,家中弟妹对大哥也甚是想念。母亲的信辗转送至皖南已是1938年5月。在母亲焦急的盼望里,沈尔七写下了这封饱蘸革命激情的家书。“家中甚然困苦,不言可知,望母亲能以儿为光明事业努力,勿怪儿之不肖,安心教养弟弟。”
  烽火中,沈尔七无暇顾及家里,只能借由一封家书向母亲表达深深的愧疚,更表明愿牺牲一切抗战到底的决心。之后四年,沈尔七三渡重洋,动员旅菲爱国青年回国参战,筹募资金和药品支援前线。他的脚步踏遍烽火大地,却始终未能踏上那条回家的路。
  沈尔七妹妹沈乌营说:“他自己回国来抗战打日本,来过三次,即使从(晋江)清濛边上经过,没有回过家。我父亲骂他说,你不认父母,你为什么不认父母,他说我怎么会不认父母呢,我为了国家,有国才有家,他说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我们家里父母兄弟才五个人。”
  1941年冬,太平洋上空战云密布。沈尔七第三次告别菲岛侨胞,启程回国。在广东东江游击区,他随部队辗转作战。1942年,因长期奔波沈尔七积劳成疾,不得不住院治疗。未料医院遭遇偷袭,他不顾病痛抢救伤员,掩护同志撤退,被一颗子弹穿透胸膛,年仅28岁。沈乌营说:“我哥哥是聪明伶俐,高挑白皙,才28岁。哥哥牺牲了,没有让我母亲知道,我和弟弟知道后,不敢哭出声。我跑到田地里哭,或者到别的地方偷偷哭,我弟弟以哥哥的身份,写信给我母亲,说有信来了,说我现在怎么样了。”
  直到1966年,一直在苦苦盼望儿子归家的母亲,才偶然得知沈尔七早已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的母亲,始终忘不了儿子16岁时离家的那天。沈意跃说:“我记得我祖母一直不忍心,十几岁要去菲律宾,然后那天晚上好像是要穿一件什么衣服,我祖母不让他穿,就为这个我祖母就打了他,罚他跪到半夜,然后第二天就出门了,从那以后就没有再回来。”沈尔七的侄子沈忆尔说:“我的名字是为了回忆他,当年(祖母)知道我伯伯去世,就是那一年,我出生了。”
  沈尔七写家书时使用的钢笔,如今锈迹斑驳,静静躺在展柜中,墨水虽已干涸,却凝固着一段跨越重洋的滚烫记忆。它曾在《民族战斗》的纸页上迸发雷霆,在抗战檄文中刻下誓言,鼓舞无数海外华侨同仇敌忾;它也曾在给母亲的信笺上洇开思念的涟漪,缝合着游子不能归家的愧疚和遗憾。它记录了血与火,也书写了家与国。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