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崇蛇习俗与福文化的交融
文章字数:2596
■黄培琪 吴巍巍
在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中,源自闽越先民的蛇崇拜与承袭自中原传统的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福建别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与民俗风貌,体现了闽地文化多元复合的特性,传达闽人敬畏自然、追求吉祥的精神内核。
古闽图腾:蛇崇拜的嬗变历程与“福”意初现
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将“蛇”雕刻在陶罐中,如出土于辽宁省的阜新查海遗址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里也常出现“蛇”的身影,如“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西经·西海神弇茲》),“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海内经·灵山蝡蛇》)等;在古代南方氏族中,亦有将“蛇”作为自己的信仰图腾的部落。福建古称“闽”,《说文解字》释“闽”为“东南越,蛇种”,反映出闽越族以蛇为图腾的原始信仰,闽地蛇信仰延续至今,在如今福建的民俗活动中犹可见蛇元素。
古时闽越地区多山林溪涧,适宜蛇类繁生,因此蛇虫众多,而古人敬畏蛇旺盛的生命力与强盛的繁殖力,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灵物。《诗经·小雅·斯干》言“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古人以“虺蛇”为阴性的象征。清朝时期,萧宝芬曾作一首《蛇旗》记载闽南地区使用大纛旗迎香的民俗现象:“阵阵撑来大纛旗,亦将雉尾夹蛇皮。帷间无数细环饰,此也夸多彼炫奇。”大纛原是古代行军打仗所用的军旗,传言黄帝擒拿蚩尤后,用蚩尤的头发制作大纛,故后人也使用大纛祭祀黄帝,大纛旗也因此与祭祀活动相关联。萧宝芬观察到闽南大纛旗多用蛇皮制成,饰以长雉翎与金属圆环。蛇蜕皮重生的特性被赋予“生生不息”的寓意,与农耕社会的丰收祈愿结合,蛇崇拜的祈福功能初见端倪。
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崇蛇信仰民俗已经延续千年,是闽越遗风的典型代表,被称为“闽越蛇崇拜的活化石”。阴历七月初七,是当地的“蛇王节”,人们迎蛇神,游蛇灯。
蛇图腾信仰在古代的八闽之地不仅体现于隆重的祭祀仪典,更深度嵌入日常生活,转化为多样化的民俗意象,例如民间建筑装饰与人物造型就常参考蛇形设计。《闽杂记》就记载了福州妇女所佩戴的“蛇簪”——“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地,作蛇昂首之状,插在髻中间,俗称蛇簪”。再如古建筑装饰中的蛇图腾,樟湖镇在明代兴建的蛇王庙保存至今,其庙檐装饰不同于雕龙画凤的闽地建筑风格,而是雕饰成蛇头的形状。
蛇信仰随着福建迁台民众传入台湾,与台湾少数民族的蛇崇拜彼倡此和,相得益彰。台湾排湾族流传有“蛇生说”的始祖创生神话,将杀蛇作为一种禁忌。《台湾曹族冠军蔡氏家传》记载了明代的一位闽南才女蔡氏的故事。蔡氏原籍漳浦赤湖,迁台后“主持番族祭祀礼仪”,为族人排忧解难。蔡氏很受族众尊重,在她的努力下,福建蛇信俗传播至台湾,“族众修祠建庙,奉祀蛇神,历久而不衰尔”。闽台多元民族蛇崇拜的交融,既成为了两岸友好交流的鲜活见证,也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注脚。
福泽闽台:中原“五福”的本土化
闽台地区的开发与汉民族稳固疆域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随着汉人因战乱等原因选择南迁,与南方百越族开始交流融合。这段移民史促成了中原“五福”与福建本土信仰的融合,形成“福”的泛化崇拜,希望借助各种“福”元素使自己成为“有福之人”,获得生活的美满幸福。《尚书·洪范》所讲“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分别对应长寿、富贵、身体康健、品德高尚与寿终正寝,中原五福进入福建地区后,逐渐演化为“福、禄、寿、喜、财”等质朴的生活追求。
福建人民也是“建福”之人,福建人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希冀“福来”,目之所及,口之所言,身之所处,无不诠释着福建人对“纳福迎祥”的追求。闽南地区的宫庙藻井常出现形态各异的蝙蝠图案,利用“蝠”与“福”的谐音,巧妙地将祈福的心愿融入建筑装饰之中,比如雕刻五只蝙蝠围住中间一个寿字,形成“五福捧寿”图。诸如此类的装饰纹样,使每一座闽南古建产生了“福禄安寿”的吉祥寓意,成为了承载福文化的独特符号,福建人民居于期间,仿佛被具象化的“福”所笼罩。
闽南语作为福建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方言,其中与“福”相关的词汇使用频率极高。在闽南语中,“好”与“福”发音极其相似,“有福”即为“有好”,二者同为闽南人心目中的美好的象征。这些词汇不仅是日常交流的用语,更将“福”文化深深烙印在闽南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之中,成为福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
融“蛇”纳“福”:文化符号的重构与当代传承
在福建的文化脉络中,蛇文化与福文化相互交织,闽人通过蛇图腾的仪式,在瘴雨蛮烟中叩问自然时节;借由福文化的系统建构,于山海交响中描摹人文愿景。如今,蛇的意象与祈福的愿景深深交融,已演变为一个承载“福”寓意的文化符号,其当代叙事与形象塑造,无不呈现出显著的世俗化倾向。
在福建古早的民间故事中,蛇常常以一种寓意幸福的角色现身于人前。厦门、泉州等地均有此类故事的流传,在这些故事里,蛇既保留了自然兽性,又具有世俗人性,更添上了赐福神性,融神、人、蛇为一体,其形象塑造让“蛇”与“福”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入人心。
岁月变迁,时移事易,闽地蛇图腾崇拜历经千年的沉淀发展至今,蛇形象又进一步突破了自然属性,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的意志与情感,祈福的功能更为凸显,不仅如此,蛇形象还新增了逗趣娱人的属性,正在以活泼生动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古老的蛇崇拜与独特的福文化融合,将有力推动福建地域文化出圈。乙巳蛇年将至而未临时,福建文旅名城泉州就先占天时,于2024年12月下旬,推出“七彩刺桐蛇”生肖IP,以“海丝泉州欢迎你”七字为名,分别取名“海海”“丝丝”“泉泉”“州州”“欢欢”“迎迎”“鲤鲤”;再占地利,七尊蛇像陆续亮相在各自代表的泉州城地标建筑之前,以生肖蛇、福蛇的双重身份祈福纳祥,预祝来年“福泽泉涌”,吸引到众多旅客驻足;后占人和,“七彩刺桐蛇”IP将福建非遗、闽南文化与灵蛇形象深度结合,满足了人们对“福蛇”的想象,通身设计兼具古典韵味与灵动可爱,将蛇拟人化的同时,保留了蛇的部分属性。它们的出现,不仅为泉州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更为福建地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让更多人得以领略福建文化的独特魅力。
福建的蛇文化与福文化,一者源于山林水泽的原始崇拜,一者成于中原文明的礼俗积淀,最终在闽地多元交融中凝练为“福蛇”文化。
(作者黄培琪,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巍巍,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中,源自闽越先民的蛇崇拜与承袭自中原传统的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福建别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与民俗风貌,体现了闽地文化多元复合的特性,传达闽人敬畏自然、追求吉祥的精神内核。
古闽图腾:蛇崇拜的嬗变历程与“福”意初现
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将“蛇”雕刻在陶罐中,如出土于辽宁省的阜新查海遗址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里也常出现“蛇”的身影,如“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西经·西海神弇茲》),“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海内经·灵山蝡蛇》)等;在古代南方氏族中,亦有将“蛇”作为自己的信仰图腾的部落。福建古称“闽”,《说文解字》释“闽”为“东南越,蛇种”,反映出闽越族以蛇为图腾的原始信仰,闽地蛇信仰延续至今,在如今福建的民俗活动中犹可见蛇元素。
古时闽越地区多山林溪涧,适宜蛇类繁生,因此蛇虫众多,而古人敬畏蛇旺盛的生命力与强盛的繁殖力,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灵物。《诗经·小雅·斯干》言“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古人以“虺蛇”为阴性的象征。清朝时期,萧宝芬曾作一首《蛇旗》记载闽南地区使用大纛旗迎香的民俗现象:“阵阵撑来大纛旗,亦将雉尾夹蛇皮。帷间无数细环饰,此也夸多彼炫奇。”大纛原是古代行军打仗所用的军旗,传言黄帝擒拿蚩尤后,用蚩尤的头发制作大纛,故后人也使用大纛祭祀黄帝,大纛旗也因此与祭祀活动相关联。萧宝芬观察到闽南大纛旗多用蛇皮制成,饰以长雉翎与金属圆环。蛇蜕皮重生的特性被赋予“生生不息”的寓意,与农耕社会的丰收祈愿结合,蛇崇拜的祈福功能初见端倪。
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崇蛇信仰民俗已经延续千年,是闽越遗风的典型代表,被称为“闽越蛇崇拜的活化石”。阴历七月初七,是当地的“蛇王节”,人们迎蛇神,游蛇灯。
蛇图腾信仰在古代的八闽之地不仅体现于隆重的祭祀仪典,更深度嵌入日常生活,转化为多样化的民俗意象,例如民间建筑装饰与人物造型就常参考蛇形设计。《闽杂记》就记载了福州妇女所佩戴的“蛇簪”——“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地,作蛇昂首之状,插在髻中间,俗称蛇簪”。再如古建筑装饰中的蛇图腾,樟湖镇在明代兴建的蛇王庙保存至今,其庙檐装饰不同于雕龙画凤的闽地建筑风格,而是雕饰成蛇头的形状。
蛇信仰随着福建迁台民众传入台湾,与台湾少数民族的蛇崇拜彼倡此和,相得益彰。台湾排湾族流传有“蛇生说”的始祖创生神话,将杀蛇作为一种禁忌。《台湾曹族冠军蔡氏家传》记载了明代的一位闽南才女蔡氏的故事。蔡氏原籍漳浦赤湖,迁台后“主持番族祭祀礼仪”,为族人排忧解难。蔡氏很受族众尊重,在她的努力下,福建蛇信俗传播至台湾,“族众修祠建庙,奉祀蛇神,历久而不衰尔”。闽台多元民族蛇崇拜的交融,既成为了两岸友好交流的鲜活见证,也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注脚。
福泽闽台:中原“五福”的本土化
闽台地区的开发与汉民族稳固疆域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随着汉人因战乱等原因选择南迁,与南方百越族开始交流融合。这段移民史促成了中原“五福”与福建本土信仰的融合,形成“福”的泛化崇拜,希望借助各种“福”元素使自己成为“有福之人”,获得生活的美满幸福。《尚书·洪范》所讲“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分别对应长寿、富贵、身体康健、品德高尚与寿终正寝,中原五福进入福建地区后,逐渐演化为“福、禄、寿、喜、财”等质朴的生活追求。
福建人民也是“建福”之人,福建人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希冀“福来”,目之所及,口之所言,身之所处,无不诠释着福建人对“纳福迎祥”的追求。闽南地区的宫庙藻井常出现形态各异的蝙蝠图案,利用“蝠”与“福”的谐音,巧妙地将祈福的心愿融入建筑装饰之中,比如雕刻五只蝙蝠围住中间一个寿字,形成“五福捧寿”图。诸如此类的装饰纹样,使每一座闽南古建产生了“福禄安寿”的吉祥寓意,成为了承载福文化的独特符号,福建人民居于期间,仿佛被具象化的“福”所笼罩。
闽南语作为福建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方言,其中与“福”相关的词汇使用频率极高。在闽南语中,“好”与“福”发音极其相似,“有福”即为“有好”,二者同为闽南人心目中的美好的象征。这些词汇不仅是日常交流的用语,更将“福”文化深深烙印在闽南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之中,成为福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
融“蛇”纳“福”:文化符号的重构与当代传承
在福建的文化脉络中,蛇文化与福文化相互交织,闽人通过蛇图腾的仪式,在瘴雨蛮烟中叩问自然时节;借由福文化的系统建构,于山海交响中描摹人文愿景。如今,蛇的意象与祈福的愿景深深交融,已演变为一个承载“福”寓意的文化符号,其当代叙事与形象塑造,无不呈现出显著的世俗化倾向。
在福建古早的民间故事中,蛇常常以一种寓意幸福的角色现身于人前。厦门、泉州等地均有此类故事的流传,在这些故事里,蛇既保留了自然兽性,又具有世俗人性,更添上了赐福神性,融神、人、蛇为一体,其形象塑造让“蛇”与“福”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入人心。
岁月变迁,时移事易,闽地蛇图腾崇拜历经千年的沉淀发展至今,蛇形象又进一步突破了自然属性,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的意志与情感,祈福的功能更为凸显,不仅如此,蛇形象还新增了逗趣娱人的属性,正在以活泼生动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古老的蛇崇拜与独特的福文化融合,将有力推动福建地域文化出圈。乙巳蛇年将至而未临时,福建文旅名城泉州就先占天时,于2024年12月下旬,推出“七彩刺桐蛇”生肖IP,以“海丝泉州欢迎你”七字为名,分别取名“海海”“丝丝”“泉泉”“州州”“欢欢”“迎迎”“鲤鲤”;再占地利,七尊蛇像陆续亮相在各自代表的泉州城地标建筑之前,以生肖蛇、福蛇的双重身份祈福纳祥,预祝来年“福泽泉涌”,吸引到众多旅客驻足;后占人和,“七彩刺桐蛇”IP将福建非遗、闽南文化与灵蛇形象深度结合,满足了人们对“福蛇”的想象,通身设计兼具古典韵味与灵动可爱,将蛇拟人化的同时,保留了蛇的部分属性。它们的出现,不仅为泉州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更为福建地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让更多人得以领略福建文化的独特魅力。
福建的蛇文化与福文化,一者源于山林水泽的原始崇拜,一者成于中原文明的礼俗积淀,最终在闽地多元交融中凝练为“福蛇”文化。
(作者黄培琪,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巍巍,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