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皮箱里的抗日战歌
文章字数:1707
    扫一扫 看视频

  这是一张泛黄的“侨批”票据,1931年3月5日,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泗水的侨批信局发出,它是印尼归侨陈金来在1931年委托印尼友人购买自行车寄回国的凭证,脚车单的字样依稀可辨。陈金来的孙子陈上旭说:“后来,我爷爷在这个票据后面写了一首诗篇《年轻男女儿》,唤起男女上前线去抗战。”
  “ 侨批”票据的背面是陈金来用铅笔写下的抗战诗行。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点燃。时任中共福清县委书记的陈金来,用一首浸润着浓郁乡音的《年轻男女儿》,唤醒广大福建青年投身抗日洪流,“砸开封建架(枷)锁,自由平等结伴儿,打日寇不分你我,英雄伴侣何止一二。”
  一张看似普通的票据,承载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福建华侨抗战史。
  陈金来出生于福清海口镇一个贫苦农家,17岁时远渡南洋谋生,辗转前往印度尼西亚泗水的一家侨办皮革厂当学徒。十年漂泊,他从学徒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皮鞋店老板。
  在印尼,陈金来接触了共产主义,积极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压迫的斗争。“后来爆发了印尼反荷起义,然后起义失败,他被驱逐出境,回到中国。”陈上旭说。陈金来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福清,次年与进步女学生何梅金结为夫妻,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下南洋古港边的海口街上,多了一家小夫妻经营的整雅皮鞋店。白天,陈金来低头缝制皮鞋;夜晚,他串联起进步青年和失散党员,年轻的妻子也承担起为游击队筹集经费、传递情报的工作。福清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编研科科长施文兵说:“陈金来夫妇在海口街经营的整雅皮鞋店,自1933年起就是福清革命的宣传点和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站。”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陈金来奉命领导福清全县的抗日救亡工作。目睹日军烧杀劫掠的暴行,陈金来不断以诗明志,表达沿海军民同仇敌忾、守疆卫土的决心,“披衣双枪,出征抗日,吻婴离妻,无用叹息。”
  1938年3月,闽中游击队被编入新四军,陈金来与战友们在福州集结,准备开赴皖南前线抗日杀敌。穿上军装的陈金来背手而立,英姿勃发,臂章上新四军三个字针脚依然分明。“我爷爷那时候带了十几名闽中游击队队员,穿上军装准备北上抗日,部队里面有画师,帮他画一张新四军的画像。队伍准备北上的时候,被福建省委留下来去领导地方的抗日游击队。”陈上旭说。陈金来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这幅画像也成了这位华侨英雄留给家人唯一的戎装画像。
  陈上旭还珍藏着几封写于烽火中的家书。1940年5月16日,正着手建设海上抗日游击区的陈金来,给妻子写下一封长信。“(上世纪)80年代,我跟父亲在整理爷爷皮箱遗物的时候,发现皮箱边有一个凸起,小心翼翼用剪刀剪开,发现了爷爷在1940年写的一封给我奶奶的信,这封信写得很感人。”陈上旭说。“小何同志,你既是我妻,也是我战友,你也懂得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就会有牺牲,我要求你不要将弟三男儿‘抗日’名字改掉,我事业希望吾儿以继余志,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自白书,也是给我抗日儿的遗嘱。”陈上旭说:“每当我父亲跟我念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也很感动。”
  1941年4月,日军飞机轮番轰炸长乐、福清等地,随后福州沦陷,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漈头陈氏祠堂,福平沿海抗日游击队第八中队成立了,书桌成了游击队谋划击敌的会议桌,祭祖厅成了将日本人赶出国门的誓师厅,面对日军疯狂扫荡,陈金来带领游击队50多人四处出击小股日军且屡有战绩。8月,长乐抗日游击总队获悉情报,日军官兵将前往焦岭一带视察工事,“长乐抗日游击总队连夜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以陈金来领导的福清队为主力,组建了48人敢死队,埋伏在长乐琅尾港南岸的橘林中进行伏击。”施文兵说。视察完工事的日军,在酒足饭饱后扶醉登船,天色渐黑,汽艇驶入抗日游击队的伏击圈,战士们猛烈开火,继而冲出橘林,向汽艇投掷手榴弹,打的日军措手不及。
  琅尾港伏击战是福建沿海抗日游击战中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击毁敌艇一艘,歼灭日军42人,游击队无一伤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1941年9月,年仅40岁的陈金来不幸殉难。从下南洋的皮革厂学徒,到胸怀家国的革命志士,归国赤子陈金来没有给子孙留下片瓦,妻子何梅金继续革命工作,冒着种种风险保存下这张珍贵的画像和几封书信,他们见证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中爱国爱乡的福建华侨,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动人篇章。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