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何以古田
文章字数:1763
    ▲《醉美翠屏湖》(李玲 摄)

  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7次调研的红色热土,见证了共产党人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初心传承;
  这里是福建最大的库区移民县,两度奉献家园支持国家水电建设,6.3万移民用壮举点亮八闽万家灯火;
  这里是宗教中国化与理学气象交相辉映的的闽东文枢,儒释道在此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这里,是风景迷人的地方,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曾久客于此,有“年年羞燕子,白发不知还”之咏;
  这里是“中国食用菌之都”,一朵银耳催生280亿元产业链,开出乡村振兴“幸福花”;
  这里是“闽东第一侨乡”,数十万海外侨胞情系桑梓,与家乡共绘跨越山海的“同心圆”… …
  这里,就是古田。
  “四下基层”助“弱鸟先飞”
  “我这次来古田县,是‘看准了’才来的”,这句开场白,至今还激励着古田人民奋勇争先。1988年6月,习近平一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了基层。古田县是他到基层走访调研的第一站。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七进古田”,对古田发展提出了许多领先时代的理念和重要指示,特别是对食用菌产业提出了“ 一条路子”“三个立足”“三个食品”“四个市场”等重要指示,为当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0多年来,“四下基层”制度深植古田,成为各级党员干部贴近群众、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2021年起,古田全面启动机关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已推动1131名青年干部下沉23个实践基地,协调解决基层问题700多件。
  “两度搬迁”显家国情怀
  翠屏湖面碧波荡漾,周边峰峦如屏。这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清岸绿的背后,是古田人的奉献精神。舍下良田家厝,与故园告别……这样的移民场景,在古田上演了两次。20世纪,国家“一五”计划项目古田溪水电站和“七五”计划项目水口水电站的库区都涉及古田,累计移民6.3万人,淹没村庄69个。古田也就此成为福建最大的库区移民县。回溯这段历程,古田人民为国家经济社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如今,古田溪水力发电厂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水口水电站获称“华东第一坝”,共同守护着八闽大地的万家灯火。
   菌菇产业促乡村振兴
  有句话说,“哪里有食用菌,哪里就有古田人”。古田库区的丰沛水汽涵养出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适宜食用菌生长的“天选之地”。从偶然发现椴木生银花,到如今形成“县域工厂化”模式,古田食用菌从产业链上游的原辅料销售、菌种供应、菌包生产、栽培管理到中下游的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环环相扣、覆盖全县,走出了乡村产业振兴之路。2024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94.4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高达280亿元。其中,银耳产量占全球85%以上。
  多元文化绘和美画卷
  古田的文化多元性深植于千年文明肌理。唐贞元八年(792年)始建的临水宫祖庙至今香火绵延,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南宋朱熹两次到杉洋讲学,传播理学思想、培育人才,经学典籍与山野朗读书声在此交汇;明代帝师张以宁创作的《翠屏集》,开启闽诗新风,其诗作与为官清廉的品格为古田文化注入深厚内涵;高僧圆瑛法师以禅解儒开创佛学新境,将爱国爱教精神落到实处,深受人们的敬仰。这种多元融合不仅丰富了古田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的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侨连四海筑同心家园
  “古田”二字,都可以拆成“十”和“口”两个字,有人说意为“十口在内、十口在外”。古田户籍人口现有42.5万,而旅外华侨华人有35万,是名副其实的“闽东第一侨乡”。如今,古田与全球侨胞建立了联络网,共有14个乡镇侨联、10个村级侨联、112个村侨联联络小组,协调解决涉侨贸易、就业、上学、就医等各类难题。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回乡投资创业的侨企也推动了古田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通过世界古田同乡恳亲会、海外侨胞故乡行等各类联络联谊活动,增进侨胞感情,促进海外华裔青少年了解家乡、传承文化。2024年,共邀请4000多名侨胞回乡,其中华裔青少年1100多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古田正以“闽东之光”破题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打造党群连心示范城;推动菌业“四链融合”,构筑绿色经济新高地;活化“山城海侨”文化基因,培育文旅融合增长极;擦亮“闽东第一侨乡”品牌,构建双循环战略节点。这座镌刻着初心与梦想的千年山城,正以“弱鸟先飞”的胆识和“滴水穿石”的韧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邹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