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方碧双:经纬织就千年绝技,创新诠释中国故事
文章字数:1625

    ◀《 节节高升》

    ▲《宋元海丝宴》

    ◀《 刺桐春潮》

    ◀《 虎王》

  方碧双,华侨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研究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永春纸织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首位摘得“争艳杯”大奖的女织画师,其作品《情深意浓》获得“百花奖”金奖,《节节高升》荣获海峡工艺博览会金奖,《中华国宝图》荣获工艺美术创意大赛金奖。多次受邀到北京、香港、福州、厦门和马来西亚等地参展。
  守正创新:让千年技艺“破茧成蝶”
  永春纸织画始于隋唐,以“隔帘赏月,雾里看花”的独特美学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方碧双18岁师从家兄方水宗,扎根传统四道工序(绘画、裁剪、编织、装裱),却不止步于古法,她首创2毫米金线打底,赋予纸织画流光溢彩的华贵质感;借鉴竹编工艺,改良传统织机,设计自动化编织架,效率提升数倍;突破单面局限,开创双面纸织画,让作品正反皆成景,艺术表现力倍增。代表作惊艳四海,其作品《节节高升》以竹影婆娑寓意事业腾达,斩获海峡工艺博览会金奖;《中华国宝图》将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宝融于山水,获福建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宋元海丝宴》以宋元美学复刻古代盛宴,成为国际展览中的“文化名片”。
  走向世界:让“东方瑰宝”惊艳国际
  方碧双深知,非遗的传承需“走出去”方能“活起来”。她以纸织画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流之桥,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她的作品《金秋胜景》以368万根经线织就永春芦柑丰收图,被意大利设计师赞叹为“东方光影魔术”,吸引欧洲藏家争相收藏。2016年匈牙利中国商品展上,作品《福碌临门》以传统福纹融合西洋构图,获“最具文化价值奖”。2023年,方碧双携作品亮相中国—东盟非遗周,将南宋石狮文人林洪笔下的“拨霞供”“松黄饼”化作纸间烟火,以纸织画演绎南宋饮食文化。引发东盟国家专家赞叹:“这是中华美学的诗意表达!”其作品远销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国,更成为海外侨胞寄托乡情的载体。祖籍泉州永春的马来西亚拿督颜天禄盛赞:“方大师的纸织画,让中华文化在异国生根发芽。”
   匠心育人: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方碧双坚信“传承非遗,不仅要传技艺,更要传文化、传精神”,2004年起,她广收60余名学徒,亲自示范“百人织党旗”项目,让年轻人在实践中领悟精髓。如今,弟子中已有1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1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位县级工艺美术名人,2人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她走进永春桃城小学、仓满幼儿园等十余所学校,开设公益课堂,带领孩子们裁纸、织画。一名小学生写道:“原来一张纸可以变成会‘呼吸’的艺术!”2021年,她创办的永芳纸织画社展示馆对外开放,一年吸引超8000人次研学,成为华侨大学实践基地。同时她看到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创作的作品《刺桐忆》,觉得创意很好,可以联合创作。于是,她便在这图形基础上,运用纸织画朦胧美的特点,使整幅画作更加富有神秘感。这幅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了解或体验这一技艺。
  以艺报国:践行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碧双以此为指引,不断突破。她将纸织画与中华美食文化结合,创作《宋元海丝宴》,以经纬交织还原宋代佳肴,被央视誉为“非遗与历史的对话”。创新推出纸织画文创产品,如书签、屏风、灯饰,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2009年,她将作品《虎王》拍卖所得悉数捐赠,助贫困学子圆梦;疫情期间,创作《同心战疫》纸织画,致敬逆行英雄,传递温暖力量。
  从清乾隆御制诗屏风上的宫廷雅韵,到今日东盟展会上的文化使者,方碧双用半生诠释“守艺”真谛。而方碧双的匠心故事也四次登上央视,《焦点访谈》称其为“非遗守艺人的时代答卷”。《中国日报》国际版以《Threads of Heritage》为题,向全球读者介绍她的创新实践。意大利汉学家马可·波罗评价:“她的作品让西方人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含蓄与深邃。”如今,她正将纸织画转化为文旅IP,用纸织画讲述“舌尖上的丝路”故事——这是跨越千年的匠心接力,亦是一位守艺人对文明基因最深情的续写。(张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