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美不言,闽派美学的内敛与张力
——评舞剧《海的一半》
文章字数:1709
   “ 舞蹈化”语境 书写情感史诗
  《海的一半》是首部以“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为原型的舞剧,以陈嘉庚与南洋华侨共同倾资兴学、推动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为蓝本,通过三条交织的情感主线——海庚与海贤的兄弟情、南洋华侨群体的友情、海贤与阿芸的师生情,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演绎百年华侨奋斗史、家国情怀,勾勒华侨群体共释大义,心系祖国的深情凝望,构建了一部跨越时空的华侨史诗。
  海庚与海贤生死羁绊的兄弟情是全剧的核心情感线,诠释了舞剧名“海的一半”的一重含义,也是最具戏剧冲突的主线。兄长海庚(苏鹏饰)力举南洋实业,弟弟海贤(黄龙标饰)扎根故土办学,比肩而行,共同践行“倾囊兴学”“兴学救国”的理想使命。这个篇章的独舞与双人舞片段是本剧的高潮:海贤积劳成疾后,一叶孤舟,海庚以手杖为支点,踉跄凝滞的独舞;梦境里的双人舞,地面上的弟弟死死支撑着坚持不下去的哥哥,以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出至深至真的情感,以“儿时回忆”闪回收尾,戏剧张力拉满,兄弟情在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中不断地持续升华。
  海贤与阿芸师生情隐喻救赎与重塑,展现了教育对吾土吾人尤其是女性的意义。作为被拯救的阿芸,从开始的被动而舞到被救赎之后主动欢舞,肢体语言从蜷缩到舒展呈现的是新生和蜕变。一段小小的双人舞的舞蹈编排与她的变化非常契合,也把海贤对以她为代表的学生群体的关爱帮扶做了一个统一表达。师生情线虽非主线,却成为“兴学救国”理想践行意义的微观投射。
  头戴礼帽、怀揣怀表、手持手杖,复古造型西装三件套,身高180cm的男团舞步利落飒爽,强化了华侨搏击商海的“南洋”腔调,又彰显了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的碰撞。友情线虽未直接展开,但剧中面对“保实业”还是“保教育”的抉择,众人从争执到和解的群舞过程,以现代舞的肢体碰撞隐喻个人利益与家国道义的抉择,诠释华侨融入当地但依然心系祖国的“海的一半”的另一重含义,揭示了团结与大义的凝聚的精神内核。
  “ 意识流”手法 观照历史镜像
  《海的一半》摈弃了传统线性式叙事方式,化繁为简,聚焦陈嘉庚办学最艰难的1930年代,以“意识流”手法打破历史编年观照历史。全程无台词,以“默片”的方式,辅助投影字幕、影像视频,以此说明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辅以融合民乐的交响乐与虚实交错意象化的灯光舞美,将陈嘉庚的办学理想、南洋商战与故土记忆交织成历史拼图进行观照。当舞台一侧是如火如荼的四处兴学,另一侧则浮现南洋商会的风起云涌,两重空间的并置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华侨“隔海襄助”的使命担当。不仅弥补了舞蹈在叙事上的局限性,黑白影像胶片的质感更赋予观众对那个时代的想象空间。
  舞美设计以“海”为核心意象,大幕徐徐拉开,海涛声从远方阵阵袭来,光影与海浪交相辉映,16块巨大吊板组成的舞台布景不断地灵活变换,时而组合为闽南古厝的屋脊,时而悬挂为迎风的船帆,时而幻化成唯美的红霞,投射出故土的呼唤,构建时代浪潮激荡的多重时空。
  红色长衫融合闽南渔女元素,娘惹蓝纱象征南洋风情,带有传统闽南文化符号和南洋风情韵味的渔船、海港、斗笠、簪花,舞狮、划龙舟、木偶戏等文化元素桥段,形成“闽南—南洋”的文化对话。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亦象征华侨在异乡团结奋进的精神,展示出闽派美学大美不言的独特叙事意境。
  舞剧以现代舞蹈肢体语言为载体,男性舞者以刚劲有力的形象展现华侨风姿,女性舞者则以柔美流畅的身姿呈现闽南和南洋风情;“龙戏珠”“龙回头”“龙”盘旋、腾跃的肢体语言投影,隐喻华侨对故土的眷恋与回归。既完成了地域文化的视觉重构,又丰富了舞剧的多元视觉呈现。
  最震撼人心的当数那一叶孤舟,既象征漂泊的南洋岁月,又映射出痛失弟弟后的海庚那无处言说的无尽孤独,创造出闽派文化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内敛的叙事张力。
  剧作在艺术探索上颇具突破,但部分叙事仍显生硬,友情线的刻画稍显薄弱,群体形象不够立体。
  作为一部致敬之作,《海的一半》三条主线交织出华侨群体的情感图谱,将陈嘉庚的“诚毅”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舞台意象。舞剧以极简舞美实现时空跨越,以闽南符号重构文化认同,以现代舞蹈语言启动历史题材。闽派美学的融入让文化记忆得以鲜活传承,使之在艺术探索与精神传递间找到了平衡,为当代主旋律舞剧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 (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