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鱼牙顶:仙游的时光隧道
文章字数:1739
    资料图

  仙游,这座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小城,山水相依,人文荟萃。在其诸多的历史遗迹中,鱼牙顶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字,随着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闪耀在众人眼前。这片承载着岁月沧桑与人文记忆的土地,终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传统风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莆田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地标,宛如一颗蒙尘已久的明珠,被重新擦拭,绽放出夺目光芒。
  鱼牙顶历史文化街区,以21.4公顷的广袤怀抱,将历史与现实温柔相拥。它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时光的密码。四个县级保护单位、三个已登记传统风貌建筑、八个建议历史建筑、十个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两条传统街巷蜿蜒曲折,似岁月的脉络,承载着无数人的足迹与故事;十六个古井静默伫立,井口的青苔记录着四季更迭,潺潺的井水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两棵古树虬枝苍劲,树冠如伞,见证了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在风雨中坚守,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守望者。
  当我的目光掠过这些数字与标识,心中便涌起无限向往,渴望走进这片神秘的街区,去探寻它背后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迫不及待地按照朋友手绘的简略草图,我从田岑底路向左拐去,一个转角,便仿佛穿越时空,从喧嚣的现代都市迈进了宁静悠然的历史深处。站在古街入口,往昔的繁华如潮水般在眼前浮现。街道两旁,一家家小店紧密相连,狭小的门面,老式的货柜,以及那木质拉门,无一不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杂货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当然,这里也不乏老仙游特色的商品,如新制的板胡胚子,每一道纹理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全手工打造的铁皮舀子,质朴而实用,彰显着传统工艺的魅力。平日里,顾客并不多,附近的店主们便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杯茶,生活的惬意与悠然尽显其中。
  古街的理发店更是别具一格,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小小的门面,一扇小窗旁开着一扇小门,连店名都没有,仅在窗户上贴着“理发”两个简洁的字。店内的设施堪称古董级别,老式的镜子,映照出岁月的沧桑;老式的剃头椅,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
  走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耳边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莆仙戏唱腔,那优美的旋律仿佛带着灵魂,从某扇小窗中悠悠飘出,萦绕在空气中。
  鱼牙顶啊,你是时光的容器,盛着商贸的繁华、建筑的精妙、信仰的虔诚与游子的乡愁。这里的每一块石板,都浸润着历史的雨痕;每一扇雕花木门,都镌刻着往昔的故事。
  生活的烟火气,是鱼牙顶最动人的底色。两千多居民在此生息,人均二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承载着平凡日子的点点滴滴。沿街的草药店飘着草药的清香,美食小吃摊升腾着热气,手工艺作坊传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也传出了那份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漫步在鱼牙顶历史文化街区,我们恰似翻开一部立体的千年商史与建筑典籍。
  那座形似戏台的天地坛,宛如时光的幸存者,以全国罕见的祭坛形制,静默地讲述着古老的信仰与仪式。朱熹讲学遗迹旁,木兰花年复一年地开落。
  沿街的铺主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卖的多是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生意清淡得很。几代人守着一方天地,传承的不仅是营生,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纸山巷深处有家不起眼的茶馆,却常有文人雅士聚集。他们谈诗论文,也谈街巷掌故,谈出了半个仙游城的历史。洋山巷深处有座观音庙,香火不算旺,却从未断绝。
  几处华侨祖厝,修葺得齐整,门廊下的南洋花纹与本地雕饰交融,生出别样的风情。他们漂洋过海,却将根脉深植于此,捐资建校、兴办公益,让鱼牙顶成为联结海外与故土的精神纽带。
  傍晚时分,西亭宫前也会聚集几个唱莆仙戏的老人。没有戏服,没有伴奏,就那么清唱,但那苍凉的调子一起,整条街都安静下来。
  站在未来的视角回望,鱼牙顶的蓝图已然展开。这里将成为以传统商贸、红砖古厝为亮点的活态传承街区。民主路将化作文创展示街,让仙游“西市东城”的古市文化,在创意的火花中焕发新生;和平路作为特色商贸街,重现当年海产品交易的繁荣景象;下街林则变身古厝民居街,向世人展示传统院落格局的独特魅力。
  鱼牙顶,仙游的时光隧道。它正站在传承与新生的十字路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临界点上。它是仙游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它宛如一首悠扬的长歌,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诉说着仙游的前世今生,也奏响着未来的希望之音。 (郑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