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城市漫步——福州乌山先薯亭
文章字数:559



  福州乌石山清冷台西北处,一众红墙黑瓦的建筑中,有一处绿色的亭子显得格外出众。
  亭子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八柱圆形,亭中施美人靠,灰漫天花三层藻井,亭前悬有一幅黑漆烫金刻制的楹联,联曰:“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 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
  该亭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
  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大旱,饥民遍地。  
  这一年,在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的长乐人陈振龙冒着被查获的风险,将薯苗藏匿船中,漂洋过海,带回福州。  
  番薯在菲律宾当地种植颇广,味同梨枣,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当陈振龙在菲律宾见到此薯时,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便下决心暗暗学会番薯种植之法,等有朝一日,让其在家乡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回福州试种成功后,由时任巡抚金学曾加以推广,番薯救活无数饥民。为纪念金学曾和陈振龙的功绩,清代举人何则刚在乌山西建祠纪念,称先薯祠。民国时,改祠为亭,称“先薯亭”。
  陈振龙的后代子孙也“克绍箕裘”,不仅积极致力于番薯的引种、推广,还将番薯从闽中推广种植到长江流域,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农作物推广世家。
  1963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为其挥毫写下《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韩惠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