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筹赈支援抗战 倾囊相助庇护同胞
文章字数:1433
◀ 王源兴、翁雪花夫妇与孩子们的合影(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虽身处异乡,但心系故国,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伟业。
来自福建龙岩的侨领王源兴,便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驰骋商海,更胸怀家国,在南洋巨港这片土地上,以其组织能力、胆识和赤诚,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抗日故事。
擎起筹赈大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群情激昂,迅速行动起来。1938年,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迅速得到各埠华侨的热烈响应。
在印尼巨港,王源兴早已是成功的实业家,被誉为“执巨港粮油、胡椒业牛耳”的人物。但国难当头,他深知“国破家何在”的道理,毫不犹豫地将重心转向抗日救亡。他不仅自己带头捐款,“几乎把利润的一半都捐献出来”,更凭借在商界和侨界的威望,与曾应时、白辰恭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巨港筹赈分会,并出任副主席,负责日常会务。
他奔走在各侨团之间,动员商户、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妻子翁雪花带领侨眷捐出金镯、项链、戒指;友人林采芝、倪谷耕开展字画义卖;金业界同仁通过决议,按月捐出四分之一的红利。王源兴着人将每一笔钱款、器物详细登记在册,确保华侨的血汗钱能精准用于抗战。
1938年,他作为巨港代表,赴新加坡参加南侨总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亲耳聆听陈嘉庚先生的演讲,更坚定了其“竭其心力”支援抗战的决心。他将巨港侨胞的拳拳爱国心,汇聚成支援祖国抗战的洪流。
冒险保护同胞
1942年,日军南侵,南洋陷入恐怖之中,日本宪兵四处搜捕抗日分子。王源兴因积极筹赈,名字早已上了日寇的黑名单。他不得不舍弃辛苦创下的基业,携家带口避难于苏岛朱鹿镇的山芭(乡下),过着开荒种地、削蔗片、卖糍果的艰苦生活。
即便自身难保,王源兴最牵挂的仍是那些因抗日而流亡的同胞。当他得知胡愈之、郁达夫、张楚琨、高云览等一大批国内文化界精英为躲避日军搜捕,逃亡到附近的石叻班让岛,生活陷入困境时,他立刻冒险前往探访。
尽管自家生活拮据,幼小的女儿都要冒险上街卖糕点,他仍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将身上携带的及后来千方百计筹措的资金,多次赠予同胞,解其燃眉之急。后来,这笔资金被用于支持郁达夫化名赵廉创办“赵豫记酒厂”。这个酒厂不仅成功掩护一大批文化精英,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和经济支持,使他们得以在虎狼环伺的险境中生存下来,继续文化抗战的使命,还能输送经费支援王任叔领导的苏东反法西斯大同盟。张楚琨曾说“患难之中遇此当地朋友可放心矣。”
坚守民族大义
即使在最艰难的逃亡岁月里,王源兴也从未停止对抗战的思考和对外发声。他与胡愈之等深入交流、阅读《论持久战》,对抗战形势和世界反法西斯大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念愈发坚定。
战后,面对荷兰殖民军卷土重来与印尼独立运动之间的复杂局势,以及祖国国内阴云密布的内战风险,已重返巨港并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华侨总会主席的王源兴,思考如何继续引导侨胞。
他支持创办了《摩西河半月刊》,并明确其宗旨:高扬民主、进步旗帜,遵循陈嘉庚先生的指示,增进中华与印尼两族友谊,同时向侨胞正确分析国内外时局。他将抗战期间锤炼出的信念和见识,化为战后建设和平、争取民主的力量。从支援抗战到呼吁和平民主,王源兴的赤子之心始终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王源兴的故事,是一位华侨企业家基于民族大义的必然选择。从巨港商界的翘楚,到在南洋筹赈的干将;从抗战的坚定支持者,到战后民主进步的呼吁者,他以实业报国,以财资援国,更以胆识和情怀救国。 (邹淑娟 郭笑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