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的福建色彩美学
文章字数:1284
请欣赏原创歌曲 《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支乐曲。昼夜温差继续拉大,水汽凝结成霜,草木染霜成白,大自然悄然酝酿着冬的前奏。然而秋末的福建,仍然色彩斑斓,光晕将闽山闽水染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画卷,等待我们寻找色彩背后的生机。
若为这幅画卷寻一个最炽热的起笔,那或是乌龙江畔的“红”。福州乌龙江公园湿地园区杉树林里,120多株落羽杉和150多株金叶水杉一夜变红,相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演绎着色彩的魔法。叶片从青绿渐次过渡到橙红,夹杂着斑驳的褐,在阳光的穿透下,如无数小灯笼缀满枝头。当夕阳沉落,整片杉树林被镀上一层暖金,与橘园洲大桥的灯光交相辉映,形成“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湿地的芦苇在风中轻摆,白鹭掠过水面,为这抹绯红增添了灵动。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的水杉,借干燥气候与昼夜温差的加持,加速落叶,成就这提前到来的绚烂。漫步栈道,脚下落叶发出脆响,仿佛是自然的私语,让人驻足沉浸在绯红的诗意里。
灿烂的红稍稍转淡几分,便过渡到鲜亮的“橙”。霜降前后,福建的村落被柿子染成橙黄色的海洋。宁德屏南四坪村的黄墙黛瓦间挂满“小红灯笼”,随秋风轻轻摇曳,散发着传统村落的质朴气息。在龙岩永定,土楼人家忙着一年一度的“晒秋”,俯瞰古老的“集庆楼”,屋檐是独特的晾晒场,摆满竹匾,铺展着鲜艳的柿子,还有辣椒、陈皮、玉米、红枣等作物,象征丰收的暖色涂抹出一圈圈优美的同心圆。“霜降吃柿子,不流鼻涕不裂唇”,这句俗语承载着福建人的霜降时节饮食风俗。当季的柿子皮薄肉嫩、清甜多汁,而经过采摘、削皮、晾晒、捂霜等工序制成的柿饼,更是温暖的味觉记忆,软糯的果肉裹着糖霜,软如棉、甜如蜜,将大自然的能量一口融进胃里。
热烈的橙光渐次柔和,便化作山间尚在酝酿的“黄”。这黄,在福州鼓岭的银杏枝头。它们还未到全然金黄,正不慌不忙调着颜色。大部分叶子边缘已镶上一圈淡金,有的半黄半绿,像被秋风不经意间翻开的书页,只有少数几片已转为明亮的鹅黄,在疏朗的枝丫间格外醒目。欲黄未黄、将金未金的状态,似比满树金甲更引人入胜,藏着一种进程中的美感。阳光透过疏疏落落的叶片,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柔和不炫目,从容地诉说着时节更迭的微妙循序。
与暖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建生态四季不变的“绿”。绿水青山之间,福州青橄榄此时透亮滴翠。福州是全国青橄榄的最大产地,尤以闽侯县、闽清县在闽江两岸为佳,种植历史已有两千多年。青橄榄深深融入本地文化习俗,承载了一代代福州人对家乡的独特记忆。早年,福州先民下南洋谋生,会随身带橄榄,压扁撒上盐糖保存,跋山涉水的路上靠它解思乡苦。如今,许多福州华侨的婚礼宴席上,仍能看到一盘油绿的青橄榄。人们将其比作爱情,栽培7年才挂果,越嚼越甜,寓意夫妻情比金坚。许多福州人为青橄榄创作歌曲、诗词、画作、文章,这宝石般的绿,已成为本地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藏着先苦后甜的哲学,既刺激味蕾,更抚慰人心。
霜降时节的闽山闽水,在红、橙、黄、绿的渐变与交织中,舒展它独特的美。它不似北方的秋那般肃穆,而是在冷暖之间调出丰富而和谐的色调。这色彩之美,美在风景,美在风物,更美在风行于这片土地上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 (陈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