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陈嘉庚关于武夷山的梦
文章字数:1719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武夷山接待游客超101.1万人次,再度引燃“假日经济”。作为中国唯一的“双世遗”国家公园,武夷山之美早已享誉全球,被许多人认定为“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的地方”。
鲜有人知的是,在抗日烽火尚未消散时,陈嘉庚先生曾来到武夷山仔细考察,大胆提出了开发武夷山、建设茶产业的设想,做了一个当时谁也不敢想的梦。
据《南侨回忆录》记载,85年前,也就是1940年的9月,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完成抗日前线的慰劳活动后,回到家乡福建。他由浙江龙泉进入闽北,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县长、泉州人刘超然的陪同下,他第一次对武夷山进行考察。
陈嘉庚游览武夷山,沿途经过的山坡之间都是茶圃,因缺乏管理,园中杂草丛生。他叹息道:“武夷山自出产名茶以来,已数百年以上,历代政府只知抽税权利,对研究培养与制造完全置之不闻不问,任由农夫及商家沿用旧法,不再进步。”他断言:“以武夷山茶质之佳,若能以科学化培养,及采新法制造,则此业之利未可限量。”
那天,陈嘉庚还看到了久负盛名的大红袍茶树。他观察到对于大红袍母株的保护不甚周全:“政府建一小屋于近处,春季派人保管,摘完便去,唯茶树四方无围篱,但知其物可贵,然尚未尽其保护之道。”
陈嘉庚来到九曲溪边,只见山峰林树苍翠秀美,他啧啧称赞,忍不住与素有“风景甲天下”的桂林以及“奇妙幽雅,不能形容”的阳朔对比,“其妙雅可无逊色”,甚至在旅游开发方面更有优势。他畅想武夷山的未来:“闽省有此特殊之天然美丽风景,不亚于所谓甲天下之桂林……日后若建有别墅楼屋,住宅旅舍,并加人力点缀,则武夷山之风景必名播中外,而南洋华侨,休养及游玩于是地者必接踵而至。至于外国人好奇,如到此一游,必誉为东方之瑞士。”
陈嘉庚乘竹筏沿九曲溪顺流而下。每到一曲,都可见不同美景。竹筏顺溪流行驶了两个多钟头,只见两岸美丽奇特,青山绿水,互相辉映,较之阳朔有过无不及。陈嘉庚叹为观止,念武夷山风景不亚于所谓甲天下之桂林,如此佳妙,茶利又如此优厚,而沿途“几于鸟道难通”,决定捐资予以旅游开发。他随即告诉刘超然,愿捐一万元修建道路,用五尺长石板作台阶,请刘超然召工匠估价。只可惜,后因时局动荡,这一计划一度搁浅。
“余铭记难忘,抗战胜利后,如无政治阻挠,希望能达到此目的也。”在完成《南侨回忆录》时,陈嘉庚仍对武夷山念念不忘。这本回忆录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为躲避日寇缉捕,被迫避难印尼,危在旦夕。但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抗日战争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写就了这30万字的《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先生无疑是一位意志坚韧、富有远见的先驱,其构想跳脱了时代的局限。然而,在积贫积弱、战火纷飞的旧中国,这宏大的蓝图注定难以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中才有可能变为现实,也的确变成了现实。
他曾叹息茶圃荒芜:今日,武夷山不仅那6株珍贵的大红袍母树被精心守护,无性繁殖技术更让“大红袍”香飘万里。科技赋能茶产业,智慧茶园、茶科技实验室正让古老的茶业焕发新生机,串联起超百亿产值的产业链,真正实现了“此业之利未可限量”的预言。
他曾忧心“鸟道难通”:如今,宽阔的道路、飞驰的高铁、起降的航班,早已将武夷山与世界紧密相连。他当年设想“别墅楼屋,住宅旅舍”,并强调要有“独具风格”。今日,从融入丹山碧水的武夷山庄,到散落乡间的特色民宿,各种休憩之所满足了八方来客的期待。
他盛赞武夷风景,预言若加开发必名播中外:1999年,武夷山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2021年,又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今日武夷山,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更令人欣喜的是,“茶旅融合”理念在武夷山得到了生动实践。“国家公园探秘”“朱子文化研学”“采茶制茶体验”等主题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自然与文化之美;崇阳溪漫游道骑行、星村滨水茶香径徒步等新业态,为山水增添了无限活力;《印象大红袍》的震撼演出、月映武夷等重点项目,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如今,漫山的茶香、如织的游人、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正是对陈嘉庚先生远见与情怀的最好告慰。
武夷山的故事,是个人梦想照进现实的典范,更是一代代人守护自然、传承文化、造福民生的接力传承。这部动人的史诗,仍在青山绿水间续写。
(赵凯 朱婷/文 邱华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