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川教授给我的印象
文章字数:1167
初识林少川教授,是在一场寻常又不寻常的餐聚上。他是华侨大学南侨机工研究会会长,今年已是古稀之年。他笑着问我能否看出他的年岁,那神情里带着治史者特有的温润与通透。七十岁的老人,眼底却烧着一团火——那是与时间赛跑的人特有的光,仿佛要把被岁月淹没的故事,一锹一锹地从历史的深土里掘出来。
翌日,在省社科界学术年会座谈会上,他站在讲台前谈起南侨机工,声音忽然变得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他复述白雪娇信里那句“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时,这句被岁月磨薄了的叹息,忽然就长出了血肉筋脉。我忽然明白,他四十年追寻的从来不是史料,而是那些沉在时光河底、依然跳动的心。
最令人动容的是少川教授说起蔡汉良老人的那个午后。1985年8月15日,那位六十七岁的南侨机工说起抗战胜利时,仍会像孩子般手舞足蹈——林少川竟将这段录音珍藏了四十年,当手机播放出夹杂着锅碗瓢盆敲击声的欢呼时,整个会场忽然静默。“正是这样的瞬间,让我立志要成为历史的传声筒。”那是历史穿过时光隧道直接撞进胸膛的瞬间,而他站在那里,就是那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
这些年少川教授总说“义不容辞”。为了一句义不容辞,他带着书包钱包直奔广州敲开白雪娇的门;为了一句义不容辞,他把三千多位南侨机工的故事化作五本专著;为了一句义不容辞,他在最后一位机工蒋印升离世后,依然对着空荡荡的历史舞台深深鞠躬。有些人的使命是书写历史,“记得他们立下的‘若不能胜利,便以血肉铺路’的誓言;记得他们创造的‘风花雪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记得三分之一的牺牲、三分之一的归侨、三分之一的坚守。”而他的使命是让历史活着住进人心。
“四十年来,我从青丝写到白发,见证了这段历史从尘封到铭记的过程。”如今看林少川教授被媒体团团围住的模样,忽然想起他描述的滇缅公路——那些青年当年在“死亡公路”上运送物资,如今他在喧嚣时代运送记忆,同样要闯四关:遗忘之关、淡漠之关、歪曲之关、时光之关。不同的是,当年车灯照的是崎岖山路,如今他点亮的是一盏盏心灯。“我更加确信:爱国精神没有时空界限。新时代的华侨青年或许不再手握方向盘,但科技创新的钥匙、文化传播的纽带,同样承载着舍小家为国家的赤子情怀。”
临别时,林少川给我看手机里南侨机工纪念碑的照片,指尖轻触冰凉的屏幕,却像在抚摸老友温热的脸庞。“英雄已逝,长眠于此。铭记历史,启迪未来。”他念碑文的声音很稳,每个字都像种子落入土壤。“这十六个字,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因为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火种。而这火种,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路。”
我知道又有一批种子,在这个秋日午后,借着这位七旬教授掌心的温度,悄悄埋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田。而他自己,早就是一座行走的纪念碑——不用大理石铸就,而是用四十年光阴为基,以三千机工故事为铭,永远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 (郑志忠)
翌日,在省社科界学术年会座谈会上,他站在讲台前谈起南侨机工,声音忽然变得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他复述白雪娇信里那句“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时,这句被岁月磨薄了的叹息,忽然就长出了血肉筋脉。我忽然明白,他四十年追寻的从来不是史料,而是那些沉在时光河底、依然跳动的心。
最令人动容的是少川教授说起蔡汉良老人的那个午后。1985年8月15日,那位六十七岁的南侨机工说起抗战胜利时,仍会像孩子般手舞足蹈——林少川竟将这段录音珍藏了四十年,当手机播放出夹杂着锅碗瓢盆敲击声的欢呼时,整个会场忽然静默。“正是这样的瞬间,让我立志要成为历史的传声筒。”那是历史穿过时光隧道直接撞进胸膛的瞬间,而他站在那里,就是那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
这些年少川教授总说“义不容辞”。为了一句义不容辞,他带着书包钱包直奔广州敲开白雪娇的门;为了一句义不容辞,他把三千多位南侨机工的故事化作五本专著;为了一句义不容辞,他在最后一位机工蒋印升离世后,依然对着空荡荡的历史舞台深深鞠躬。有些人的使命是书写历史,“记得他们立下的‘若不能胜利,便以血肉铺路’的誓言;记得他们创造的‘风花雪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记得三分之一的牺牲、三分之一的归侨、三分之一的坚守。”而他的使命是让历史活着住进人心。
“四十年来,我从青丝写到白发,见证了这段历史从尘封到铭记的过程。”如今看林少川教授被媒体团团围住的模样,忽然想起他描述的滇缅公路——那些青年当年在“死亡公路”上运送物资,如今他在喧嚣时代运送记忆,同样要闯四关:遗忘之关、淡漠之关、歪曲之关、时光之关。不同的是,当年车灯照的是崎岖山路,如今他点亮的是一盏盏心灯。“我更加确信:爱国精神没有时空界限。新时代的华侨青年或许不再手握方向盘,但科技创新的钥匙、文化传播的纽带,同样承载着舍小家为国家的赤子情怀。”
临别时,林少川给我看手机里南侨机工纪念碑的照片,指尖轻触冰凉的屏幕,却像在抚摸老友温热的脸庞。“英雄已逝,长眠于此。铭记历史,启迪未来。”他念碑文的声音很稳,每个字都像种子落入土壤。“这十六个字,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因为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火种。而这火种,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路。”
我知道又有一批种子,在这个秋日午后,借着这位七旬教授掌心的温度,悄悄埋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田。而他自己,早就是一座行走的纪念碑——不用大理石铸就,而是用四十年光阴为基,以三千机工故事为铭,永远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 (郑志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