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勋章
文章字数:2162
近日,笔者寻访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南侨机工)成员黄炎宋的故里,通过黄炎宋的后代黄福生及其家人的视角,探寻黄炎宋生前那段特殊而热血的人生经历。
黄炎宋(1920年~2009年),马来西亚归侨,广东惠阳人。1939年告别双亲加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在滇缅公路冒险运输战略物资,后转战江西铅山美军情报站,曾营救多名飞虎队飞行员,抗战胜利后在福建永安经营车行并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福建建阳汽车保修厂技术骨干(八级修车工/一级驾驶员),其“听声辨故障”的绝技闻名闽北。退休后仍在家中开设义务修车点,将宝山路38号院落改造为“疑难杂症诊疗所”,持续服务至耄耋之年。这位华侨赤子用70年光阴践行了“从南洋车轮到祖国建设”的生命轨迹。
至今,他的家里还保留着他生前的很多物件。“从宝山路搬过来,父亲留下的这些东西都舍不得丢。”黄福生与其妻子周杏珍从木箱中拿出装着旧相片的袋子,小心翼翼地将相片取出,放在桌上一一介绍。
少年壮志 泛黄的烽火记忆
结婚照、家族合照、证件照、生活照……相片保存完好,仿佛透过泛黄的黑白画面能重现那段烽火岁月。“这是我父亲19岁时照的相片,那时他刚回国。”黄福生介绍。照片中的少年穿着衬衫,眉宇间透出坚毅与憧憬,茂盛的树叶在他的头上舒展开来。
妻子周杏珍轻轻抚摸照片边缘,低声回忆:“那时,回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舍了南洋的好日子,回来吃苦。”黄福生点头,眼眶微红:“他们那一辈人是真的把热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 当时,父亲是临行前三个小时,才告诉家人要回国的消息。”黄福生看着那张家族合照回忆道:“奶奶当时听后,满心不舍,担忧地坐在灶头一晚没睡。临别前,还给了父亲一枚保平安的戒指,他一直带在身上。”
1939年4月1日,黄炎宋响应陈嘉庚的号召,回国参战。挂着“回国抗战服务团”红布条的卡车,载着心怀祖国的热血青年们踏上了回国的征途。
黄福生继续讲着,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他说,父亲回国后,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在滇缅公路上,他驾驶着车辆,冒着生命危险运输战略物资,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张复印的相片引起大家的注意。黄福生说,那是父亲经常拿出来看的珍贵战友合影,其中一名叫老余的副驾驶员令他念念不忘。
老余是当年和黄炎宋一起从劳勿小镇出发的7位机工之一,当时已40多岁。1941年下半年,西南运输处更换了一大批8吨的“万国牌”新卡车,老余和黄炎宋成了搭档。有一次雨夜抢运物资,车在路上抛了锚,两人在抢修的时候,全身淋了个透。第二天,老余便得了疟疾,打起了摆子。中午,黄炎宋赶忙把老余送到路边的大队医疗站,又匆匆上路了。三天之后,当黄炎宋返程路过大队医疗站时才知道,老余送到医院后就死了,黄炎宋心里难过得不得了,同来伙伴的最后一面竟没见着。回到车内,黄炎宋打开老余简单的行装,里面只有几件衣服,还有一张他们从劳勿出发时7个机工的合影。
赤子豪情 斑驳的硝烟印记
除了相片,黄福生还拿出一本族谱。眼前这本家谱是20世纪80年代从马来西亚代寄而来,封面写着:黄氏家谱吾儿存念。这是黄炎宋母亲的笔迹,想念母亲的时候,黄炎宋便会看看。
在家族里,黄炎宋是老大,共有9个弟妹。黄炎宋还在世时,马来西亚的9个弟妹陆续到建阳看望他。自从1939年归国抗战后,他便再也没有回过南洋。
随后,周杏珍从衣橱里拿出一件卡其布美式军用衬衫。这件军衣保存了80多年,依旧崭新。“公公在世时,他偶尔还会穿这件衣服。”不仅因为衣服保暖好穿,更是因为这件军衣陪伴了他来回江西铅山与长汀机场的日日夜夜——一次,一架美军飞虎队战机坠落在铅山附近,当时黄炎宋正为美国空军格士上尉开车,与上尉一起接回获救的飞行员,并送到长汀机场。
听着黄福生的讲述,大家仿佛也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感受到了黄炎宋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这些珍贵的相片,不仅是对黄炎宋一生功绩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和鞭策。
南侨机工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东南亚各国华侨青年组成的特殊爱国群体,为中国抗战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南侨机工这个群体的伟大与光荣,在南平市侨联工作人员前来征集旧物时,黄福生夫妇没有丝毫犹豫便将家中珍藏的物件捐赠了出来。黄福生说:“父亲把这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我们希望他的事迹和精神能够得以传承。”
薪火相传 永恒的精神传承
马来西亚彭亨州华侨欢送黄炎宋同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合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给黄炎宋的荣誉证书、黄炎宋作为南侨机工服务团驾驶员的驾驶证影印、黄炎宋穿过的美式军用衬衫,以及《闽北日报》刊载黄炎宋生前最后一次接受专访的人物报道《生死运输线——闽北最后一位健在的归国抗战机工黄炎宋的故事》,每一件物品都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英勇与牺牲,无声地讲述着黄炎宋和他的南侨机工同伴们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觉得太爷爷很厉害,有这样的太爷爷我很骄傲!”黄福生的小孙女黄梓凌翻着写有太爷爷抗战纪实的《八闽侨心系故园》一书,稚嫩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读着,她说:“将来,我想写一篇作文,让太爷爷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
笔者走时,黄福生和周杏珍夫妇依然在家中忙碌着。他们整理着父亲留下的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深深的记忆和情感。虽然黄炎宋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家人的心中,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肖练冰 张梦媛 谢渊涵)
黄炎宋(1920年~2009年),马来西亚归侨,广东惠阳人。1939年告别双亲加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在滇缅公路冒险运输战略物资,后转战江西铅山美军情报站,曾营救多名飞虎队飞行员,抗战胜利后在福建永安经营车行并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福建建阳汽车保修厂技术骨干(八级修车工/一级驾驶员),其“听声辨故障”的绝技闻名闽北。退休后仍在家中开设义务修车点,将宝山路38号院落改造为“疑难杂症诊疗所”,持续服务至耄耋之年。这位华侨赤子用70年光阴践行了“从南洋车轮到祖国建设”的生命轨迹。
至今,他的家里还保留着他生前的很多物件。“从宝山路搬过来,父亲留下的这些东西都舍不得丢。”黄福生与其妻子周杏珍从木箱中拿出装着旧相片的袋子,小心翼翼地将相片取出,放在桌上一一介绍。
少年壮志 泛黄的烽火记忆
结婚照、家族合照、证件照、生活照……相片保存完好,仿佛透过泛黄的黑白画面能重现那段烽火岁月。“这是我父亲19岁时照的相片,那时他刚回国。”黄福生介绍。照片中的少年穿着衬衫,眉宇间透出坚毅与憧憬,茂盛的树叶在他的头上舒展开来。
妻子周杏珍轻轻抚摸照片边缘,低声回忆:“那时,回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舍了南洋的好日子,回来吃苦。”黄福生点头,眼眶微红:“他们那一辈人是真的把热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 当时,父亲是临行前三个小时,才告诉家人要回国的消息。”黄福生看着那张家族合照回忆道:“奶奶当时听后,满心不舍,担忧地坐在灶头一晚没睡。临别前,还给了父亲一枚保平安的戒指,他一直带在身上。”
1939年4月1日,黄炎宋响应陈嘉庚的号召,回国参战。挂着“回国抗战服务团”红布条的卡车,载着心怀祖国的热血青年们踏上了回国的征途。
黄福生继续讲着,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他说,父亲回国后,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在滇缅公路上,他驾驶着车辆,冒着生命危险运输战略物资,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张复印的相片引起大家的注意。黄福生说,那是父亲经常拿出来看的珍贵战友合影,其中一名叫老余的副驾驶员令他念念不忘。
老余是当年和黄炎宋一起从劳勿小镇出发的7位机工之一,当时已40多岁。1941年下半年,西南运输处更换了一大批8吨的“万国牌”新卡车,老余和黄炎宋成了搭档。有一次雨夜抢运物资,车在路上抛了锚,两人在抢修的时候,全身淋了个透。第二天,老余便得了疟疾,打起了摆子。中午,黄炎宋赶忙把老余送到路边的大队医疗站,又匆匆上路了。三天之后,当黄炎宋返程路过大队医疗站时才知道,老余送到医院后就死了,黄炎宋心里难过得不得了,同来伙伴的最后一面竟没见着。回到车内,黄炎宋打开老余简单的行装,里面只有几件衣服,还有一张他们从劳勿出发时7个机工的合影。
赤子豪情 斑驳的硝烟印记
除了相片,黄福生还拿出一本族谱。眼前这本家谱是20世纪80年代从马来西亚代寄而来,封面写着:黄氏家谱吾儿存念。这是黄炎宋母亲的笔迹,想念母亲的时候,黄炎宋便会看看。
在家族里,黄炎宋是老大,共有9个弟妹。黄炎宋还在世时,马来西亚的9个弟妹陆续到建阳看望他。自从1939年归国抗战后,他便再也没有回过南洋。
随后,周杏珍从衣橱里拿出一件卡其布美式军用衬衫。这件军衣保存了80多年,依旧崭新。“公公在世时,他偶尔还会穿这件衣服。”不仅因为衣服保暖好穿,更是因为这件军衣陪伴了他来回江西铅山与长汀机场的日日夜夜——一次,一架美军飞虎队战机坠落在铅山附近,当时黄炎宋正为美国空军格士上尉开车,与上尉一起接回获救的飞行员,并送到长汀机场。
听着黄福生的讲述,大家仿佛也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感受到了黄炎宋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这些珍贵的相片,不仅是对黄炎宋一生功绩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和鞭策。
南侨机工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东南亚各国华侨青年组成的特殊爱国群体,为中国抗战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南侨机工这个群体的伟大与光荣,在南平市侨联工作人员前来征集旧物时,黄福生夫妇没有丝毫犹豫便将家中珍藏的物件捐赠了出来。黄福生说:“父亲把这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我们希望他的事迹和精神能够得以传承。”
薪火相传 永恒的精神传承
马来西亚彭亨州华侨欢送黄炎宋同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合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给黄炎宋的荣誉证书、黄炎宋作为南侨机工服务团驾驶员的驾驶证影印、黄炎宋穿过的美式军用衬衫,以及《闽北日报》刊载黄炎宋生前最后一次接受专访的人物报道《生死运输线——闽北最后一位健在的归国抗战机工黄炎宋的故事》,每一件物品都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英勇与牺牲,无声地讲述着黄炎宋和他的南侨机工同伴们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觉得太爷爷很厉害,有这样的太爷爷我很骄傲!”黄福生的小孙女黄梓凌翻着写有太爷爷抗战纪实的《八闽侨心系故园》一书,稚嫩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读着,她说:“将来,我想写一篇作文,让太爷爷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
笔者走时,黄福生和周杏珍夫妇依然在家中忙碌着。他们整理着父亲留下的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深深的记忆和情感。虽然黄炎宋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家人的心中,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肖练冰 张梦媛 谢渊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