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坛佛跳墙 闯世界向未来
文章字数:1778
  佛跳墙是福州传统名菜,居闽菜之冠,集山珍海味之大全誉满中外,被各地烹饪界列为福建菜谱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我烹饪闽菜40多年,与佛跳墙结下不解之缘。
  我出生在闽菜世家。祖父是闽菜大师郭则贤,得到佛跳墙创始人郑春发真传,在百年老店聚春园做主厨多年,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继承了祖传技艺。后来我进了福州西湖大酒店做闽菜总厨,又在侨联大厦当厨师长。上世纪末,改革开放的风吹得正劲,我看着身边有人去国外闯,心里冒出个念头,要是能把正宗的闽菜,尤其是佛跳墙带到国外多好。
  1996年,我去了美国纽约,一开始语言不通,只能在中餐馆打工,洗盘子、切菜。后来老板看我会做闽菜,让我试试做主厨,我就把佛跳墙的方子搬了出来。那时候纽约中餐几乎是粤菜的天下,没人听过佛跳墙,我就跟食客解释:“这是我们福建的‘硬菜’,汤里有十几种好食材,吊了三天三夜,您尝尝就知道。”很多人笑我:“这么复杂的菜,谁吃?”我不争不辩,守着火候,炖我的汤。直到某天,几位当地食客尝后久久不语,最后蹦出“Unbelievable”,那一刻我知道,佛跳墙的香,终于跨越重洋。慢慢的,来吃佛跳墙的人越来越多,我不仅被各酒店轮番聘请做总厨,还开了自己的酒店。除了“佛跳墙”的祖传烹饪绝活,我在传统之上又创新设计调制菜品,不仅深受华侨华人喜爱,也赢得了当地人的称赞,他们称我为“闽菜郭”。
  当时,我看到闽菜在纽约还只是以锅边、鱼丸、肉燕等街边小吃为主,有点心痛。我想让闽菜登上大雅之堂,让更多人知道它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唐人街有逾百万名福建人,有的将开饭馆作为谋生手段。大家缺少组织,也没有严格的技术培训。后来,我牵头成立了美国福建烹饪协会,把在美福建厨师聚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精进厨艺和餐饮管理,一起将闽菜牌子打响。
  2008年,我把工作重心迁回了福州。并非不想在美国推广,而是觉得,闽菜的根在福建,要让它走得更远,得先把根扎得更深。
  随着时代的变迁,快节奏的生活让原本讲究工艺、程序精细的闽菜渐渐失去了原本的韵味。我担忧闽菜文化就此式微,便在家乡闽侯上街溪源宫筹建佛跳墙博物馆,系统展示闽菜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闽菜,爱上闽菜。馆内收集了闽菜的各种制作工具,有煨制佛跳墙的坛坛罐罐,还有福州市民蒸年糕、做锅边糊用的米浆所需的石磨。这些看似普通的器具,实则承载着闽菜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闽菜的发展变迁。这里还展示着闽菜大师的历史故事,从郑春发到历任大师以及关键人物,串联起佛跳墙的发展脉络,希望人们从中感受到一代代传承者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
  传统闽菜的烹制过程和技巧也是博物馆展示的重点,观众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佛跳墙如何选用鲍鱼、海参、鱼翅、蹄筋等珍贵食材,如何加入高汤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甚至还能欣赏到“功夫菜”烹饪表演比赛,近距离感受闽菜烹饪的魅力。
  有人问我,你是郭氏传人,就不怕把手艺教给外人,丢了“郭氏”招牌?我笑着说,要是在血脉上设限,那闽菜就成了“自家的小圈子”,早晚会断了传承。我收徒弟,不管是福州本地的,还是外地的,甚至将来有外国徒弟,我都毫无保留地教。现在我的弟子遍布各地,有的在成都开了闽菜馆,有的在厦门做闽菜研发。
  今年是闽菜文化传承发展的“大年”,福州市正申创联合国“世界美食之都”,提出了“千年闽菜 全球共享”的口号,我多次参加宣传推介活动。前阵子,我也跟随中国烹饪协会交流团到访法国、瑞士,在法国蓝带酒店管理学院介绍闽菜文化、分享佛跳墙的来历。
  8月18日,我在连江开展了一场以“传承闽菜精髓,创新发展未来”为主题的佛跳墙文化交流会,汇聚天南地北的知味人。他们中有我敬重的师长,有多年并肩的同道,更有从郑州、潍坊、厦门、泉州等地远道赶来的弟子。一句句“师傅”“师兄”,让久别重逢的人们分外亲近。最让我动容的是潍坊来的吴新明,前一天摔破了头缝了4针,我们都以为他会遗憾缺席,可他却坐了11个小时动车赶来,说“拜师仪式不能少”。闽菜技艺能传这么久,靠的就是这份“舍不得”的执念。
  交流会举行了拜师仪式和签约仪式,我跟几家福建的企业达成合作。毕竟光有手艺还不够,得有好食材、好人才、好产业、好故事。其中,有家族的浸润,有我在美国的打拼,有师徒间的接力,还有闽企闽商和各界同仁的助力。一坛佛跳墙,炖的是山海之味,是时光之韵,更是永恒不变的匠心与毅力。
  (作者郭克赐,系美国福建烹饪协会会长、闽侯佛跳墙闽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