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黄薇:抗战烽火中的赤子之笔
文章字数:3039
  ■ 邹淑娟
  在抗战的连天烽火中,有一位从福建龙岩
  走出的华侨女记者,她身影坚毅,以笔为戈,用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报道,在海外架起一座了解祖国抗战的桥梁,凝聚起无数华侨的爱国之心。她,就是黄薇。她用自己的热血与赤诚,谱
  写了一曲对中华民族无限热爱的乐章。
  战地玫瑰 枪林弹雨中的巾帼记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祖国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已是中共东京支部外围组织留东妇女会负责人的黄薇听闻消息,义愤填膺,毅然放弃在日本的学业,辗转奔赴南洋,投身抗日宣传与募捐活动。在泰国,她因为写了两篇号召广大侨胞积极支援祖国抗战的文章,被当局下令10天之内离开泰国;在马来西亚,她积极参与“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马来西亚分会活动,动员各界妇女和女学生制作纸花,开展卖花活动,把义卖所得统一交给“南侨总会”;在新加坡,她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并倡议举行了新加坡有史以来第一次“三·八”国际妇女节庆祝大会,以此为契机,牵头组建了妇女救国会。在黄薇和“南侨总会”的推动下,海外华侨纷纷慷慨解囊,为祖国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8年春,黄薇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坚定信念,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踏上了回国的征程。此时的祖国,正处于抗战的艰难时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刚一回国,她便得知武汉新闻界组织记者团北上采访徐州会战的消息。战场形势异常严峻,危险无处不在。然而,黄薇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成为团中唯一的女性。
  她换上戎装,剪去长发,紧跟部队从日军的缝隙中突围。一路上,黄薇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景象。日军的飞机不时呼啸而过,投下一枚枚炸弹,爆炸声震耳欲聋,大地在颤抖,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然而,黄薇没有被吓倒,她谢绝领导让她和随军家属一起撤退的好意,坚定地和战士们一道,以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道路两旁,是被战火摧毁的村庄和流离失所的百姓,星夜逃亡的他们脸上满是疲惫与忧郁……悲愤中,黄薇和战士们唱起了新的流亡曲:“来来来,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跑上战场,誓死抵抗”。危急时刻,黄薇和所有的文化兵一样,临时学会了开枪和投手榴弹,跟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疲倦时,尽管明知是牛棚,她也和衣躺下就睡,还诙谐地说:“好吧,牛,今晚就请你做我们的卫士吧。”饥饿时,她和战友甚至只能靠老乡毫不犹豫地送给她们的、准备自己用的最后一个已经发硬的馍馍充饥,却觉得那是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回来后,她写下了《从火线到后方》的报道,编入《徐州突围》一书。
  延安星火 革命圣地的希望传递
  从徐州突围后,黄薇随世界学联代表团奔赴延安。延安是黄薇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在这里,黄薇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世界。军民们齐心协力,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战士们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奔赴前线;百姓们积极支持抗战,到处洋溢着团结抗战的氛围。她很想留在延安学习,想在这个革命大熔炉中受教育、受锻炼,使自己快一点成长,为抗战事业多做些贡献。但毛主席说:“当记者也是学习,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海外侨胞宣传报道,使他们了解祖国的情况,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这也是为祖国抗战做出的贡献。”毛主席的一番话,让黄薇坚定了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她将在延安看到的美好景象记录下来,传递给海外侨胞,让他们看到祖国抗战的希望。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黄薇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行程数千里的艰苦采访。她先后采访了聂荣臻、贺龙、萧克、左权等八路军著名将领。在采访贺龙时,贺龙的豪爽与坚定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贺龙对她说:“捍卫祖国是我们军人的责任,我们要加倍努力,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来报答我们侨胞的一片爱国心!”黄薇在报道《见到了贺龙师长》中这样描述贺龙:“贺师长易于接近又可以信赖,他的演讲有系统,有气魄,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说家……抗战的热流使我们汇合在一起,我们要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共同奋斗到底。”
  她还通过对军中士兵的观察,记录下许多生动的细节:“这里的战士和干部,生活上完全打成一片,大家同样吃每天七分钱的菜,没有官兵的区别和隔阂,所以能够做到上下团结一致,精神愉快。”“负伤的战士们连一条棉被也得不到,有的两三个人共用一条破棉絮,有的只能和衣而睡,冷得缩成一团。可是却对抗战前途感到光明、信心甚足,表示伤愈后要再归队杀敌,不愿做亡国奴。”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文字,让海外侨胞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八路军,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
  在华北敌后,黄薇还遇到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第一次见到白求恩时,他正在简陋的手术室里为伤员做手术,专注而认真。黄薇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打动,决定对他进行深入采访。
  白求恩向黄薇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如何来到中国投身抗战。他说:“八路军战士是我见到的最英勇、最坚强的人!我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念。”白求恩还谈到了前线缺医少药的困境,他希望黄薇能向海外侨胞呼吁,捐助医疗用品。黄薇深受感动,她很快写了一篇战地通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上刊登。这篇报道让海外侨胞了解到白求恩的事迹,也让他们更加关注八路军抗战的艰苦,许多侨胞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黄薇走访了40多个县,采写了100多篇战地通讯。这些通讯先后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和《星洲晚报》连载半年多,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英勇抗战的事迹,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呼吁海外侨胞以药品、物资支援八路军。她的报道如同一束束火炬,照亮了海外侨胞了解祖国抗战的道路,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不少革命前辈和爱国华侨日后回忆,当年就是读了她的那些文章而回国参战的。海外许许多多支持八路军、新四军的款项和物资,也因此不断寄往祖国。
  萧克将军曾为黄薇题词:“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这是对她文字力量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她为抗战宣传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暗夜明灯 沦陷区的文字抗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马尼拉。黄薇受党组织的安排,在菲律宾从事华侨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并化名南君与同志们一起编印《华侨导报》。在日寇严禁收听外台、残酷镇压抗日力量的高压下,他们利用夜晚夜深人静的时间,躲在低矮的阁楼里,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工作。他们收听短波,获取抗战最新消息;刻写蜡纸,将文字变成希望的符号;油印报纸,再将报纸藏进雪茄盒、书籍或菜篮中秘密发行。每一次印刷,都伴随着被发现的危险,但黄薇从未退缩。她知道,这份报纸是沦陷区侨胞的精神支柱,是他们了解抗战局势、坚定抗战信念的重要途径。
  在《华侨导报》工作期间,黄薇终于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把《导报》机关变成一个家庭,分别扮演一定的家庭角色,一起为了抗战宣传而努力奋斗。面对日寇像疯狗一样到处寻觅、追踪,他们的住处一而再、再而三地搬迁。
  有一次,一名同志为了保护报纸的印刷设备,被日寇逮捕,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吐露任何信息。黄薇得知后,悲痛万分,但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为了那些牺牲的同志,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在三年的时间里,《华侨导报》从未间断发行,它像一把利剑,刺向日寇的心脏;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沦陷区侨胞前行的道路。
  黄薇在抗日战争中的事迹,是一部用文字书写的史诗。她以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为笔,以勇敢无畏的精神为墨,在抗战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