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燕尾脊的方向:福建建筑在南洋的文化延续
■林敏奋 谢钦
文章字数:2403
  在马来西亚槟城古城街区的屋脊之上,两端高翘的燕尾脊静静划过海天之间,那曲线既似飞鸟展翅,又如记忆回旋。这种源自福建的建筑符号,越洋而来,镌刻在槟城、马六甲与新加坡等南洋城市的肌理之中,也铭刻在无数华侨华人心头。燕尾脊,不仅是一种屋顶形态,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坐标。
  燕尾飞起处 南洋天际的坐标
  当代人谈起福建文化的对外传播,往往联想到戏曲、饮食、方言,但若走进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或新加坡牛车水,抬头望去,那一道道高高翘起的屋脊,或许才是最直接、最醒目的文化坐标。它们不仅构成了唐人街天际线的一部分,更勾勒出侨胞心中那一道未曾断裂的故乡轮廓。
  走进新加坡天福宫,屋顶上那飞扬的燕尾脊仿佛在诉说往事。天福宫建于1821年,建筑完全采用传统榫卯结构,一砖一瓦皆由福建工匠精雕细作。历经200多年,天福宫多次修缮,但燕尾脊从未消失,它如同福建文化在海外的坐标,稳稳嵌入异国城市的脉络中。
  在马六甲青云亭、槟城天公坛等建筑物的屋脊之上,燕尾脊同样随处可见。从福州、泉州等出发的迁徙者们,用这种带有翅膀的符号,记录了他们跨海拓荒的轨迹。每一座屋脊,都是一次文化的远眺。
  燕尾脊所延展出的,不只是对建筑技艺的尊重,也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表达方式。它静静立在城市一隅,成为闽籍侨胞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成为文化传承中柔韧却持久的一道线索。
  建筑有其根 闽地屋脊的基因
  福建建筑之所以能穿越海峡、定格在南洋唐人街的屋脊上,不仅因其外形独特,更因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系统与精神结构。燕尾脊、红砖厝、风火山墙等建筑元素,并非孤立的工艺表现,它们构成了八闽大地“可被触摸的文化”。
  在福建的祠堂、大厝之上,燕尾脊高翘入云,既是工艺美学的象征,亦是根脉观念的标识。燕尾脊常用于祠堂与家族宅第,反映出当时的传承观念。因而,它不仅是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文化标识与美学记忆。
  而支撑这份文化标识的,则是福建建筑在材料与结构上的独特语言。以红砖厝为例,它以“出砖入石”的砌墙技艺、白灰勾缝的线条美感、木梁挑檐的空间张力,构建出一种兼具坚固性与温度感的居住空间。这种民居形制广泛分布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形成福建建筑的基本肌理。
  此外,福建人还发展出风火山墙、龙虎墙等具有防风、防火的构件,体现出闽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深度耦合。在福建晋江、南安等地,风火山墙多采用“三段式”结构,既实用又富于仪式感。
  这一切,在福建建筑的本土逻辑中,皆指向“家”的核心。建筑不仅是栖居的空间,更是文化传承的所在。正是这种镶嵌进砖瓦结构的文化传统,使福建建筑不止于形,更深植于魂。而这一“建筑—文化—记忆”三位一体的系统,也随着移民的脚步,被带往南洋,生根、开花、再认同。
  屋脊落何处 唐人街里的记忆
  “ 落地生根”不仅是一种生活写照,更是一种文化延续。福建人在踏上海外谋生之路时,还一并带去了熟悉的建筑语言。燕尾脊、高脊屋檐、红砖厝……这些源自家乡的构件,被一砖一瓦地重建在异国他乡,成为闽南侨胞重构“家”的空间实践。
  在槟城的姓氏桥一带,传统的水上高脚屋依河而建,红砖墙、木格窗与高翘的屋脊构成了独特的滨水风貌。这不仅是生活所需的适应性建造,更是福建文化“因地制宜”的延展表达。姓氏桥上的每一座桥头宅第,都连接着一个宗族,也承载着一段漂泊与扎根的历史。
  在牛车水,新旧交融的城市肌理中,福建会馆、天福宫等标志性建筑宛若文化的定海神针。不论四周如何变迁,它们的屋脊上依旧高高扬起燕尾脊,那份由祖地带来的建筑记忆,始终清晰如初。福建会馆不仅是乡亲聚会的所在,更是一种空间化的认同场域,体现了“以建筑建认同”的文化机制。
  而在马六甲的古城街巷间,青云亭、福建会馆等传统建筑错落其间,构成一道绵延不断的文化轴线。青云亭的主殿屋脊尤为典雅,燕尾脊两端飞扬,彩绘斑斓,雕饰精细,是福建工匠南来最早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些建筑中,福建人的文化逻辑得以延续:宗祠居中,街巷环绕,会馆为邻,铺面为生,家宅围合。这种空间编织术,不仅构成了唐人街的肌理,也如实映射出侨胞在异乡重构“文化共同体”的方式。燕尾脊,正是在这种肌理中成为视觉高点,也成为精神坐标。
  正如建筑学者皮埃尔·诺拉所指出,空间不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记忆的承载体。建筑不仅塑造空间,也塑造记忆。当福建侨胞在唐人街屋顶上再次扬起燕尾脊的那一刻,他们不是在复制故土,而是在重述记忆。
  抬头望远方 认同脉络的延续
  文化从不会真正消失,它或沉睡于老宅的砖瓦之间,或闪现于燕尾脊的飞檐之上,只需一次凝望、一次回忆,便可唤醒心中那道熟悉的轮廓。如今,在东南亚的街巷深处,这些飞脊屋顶依旧默默伫立,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认同的构建者。
  近年来,槟城的姓氏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新加坡的天福宫被评为国家级保护庙宇,马六甲的青云亭也纳入马来西亚国家文物局的重点修复名录。文化保育的系统推进,既保护了福建建筑在南洋的“实物形态”,也保存了闽人精神谱系的“象征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修复不仅限于物理结构的修旧如旧,还包括对于传统技艺、族群仪式等非物质文化的再激活。比如天福宫在修复过程中,特邀福建工匠赴新指导,确保工艺延续的准确性;而槟城福建会馆也开设讲座、展览与导览活动,让年轻一代在互动中理解祖地文化。
  福建本土对此也作出积极回应。近年来,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纷纷开展“海丝文化”申遗及闽侨建筑数字化保护工程,力图构建“以文化人、以侨连侨”的立体传播格局。建筑,正成为跨地域文化认同的桥梁,也为新时代福建侨乡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鲜活资源。
  抬头望向屋脊,不仅是在寻找那一道曲线,更是在确认一段延续的文化血脉。这些燕尾脊所承载的,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构筑,更是记忆与情感的交汇。它让我们看到:无论走得多远,根仍深埋在那片红砖飞檐之下。
  燕尾脊未曾远去,它始终在那儿—— 在天际之上,在认同之中,在每一个福建人不经意抬头的一刻。
  (作者系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