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九秩文心映兰溪
文章字数:2299

  夏至后的周日,莆田市杂文学会一行循着水声而来,踏访城厢区园头村——九秩晋一的龚玉瑞先生守护了无数个晨昏的这方水土。众人欲借其慧眼,穿透水色烟光,打捞起沉淀在溪流深处的故事与风骨。
  风过处草木自青
  1994年,龚玉瑞提笔致书远在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云里风先生,建议在莆田设一文学奖。“云里风先生应允了,便有了云里风文学奖的诞生。”龚老先生每每忆起此事,轻叩桌面道:“这名字取得极妙——云中之风,来无影去无踪,却吹动了多少文思,催开了多少墨花。”那些年,多少支秃笔因云里风文学奖而重新蘸墨,多少颗沉寂的心因这鼓励而又生出写字的勇气来。
  两届之后,这个奖项添了短篇小说奖与校园文学新人奖。此外,还在云里风母校仙游一中办了19届金石文学奖,在华亭学区办了七届作文比赛。十年树木,奖项也恰如树木般坚韧生长,竟绵延了25届。莆田市政府后来赠予云里风先生一方“文学特别贡献奖”的匾额,表彰他激励莆阳作家笔耕不辍、推动一方文事繁荣之功绩。
  龚老先生深知,云里风的名号已经与这些微末而坚韧的坚持缠绕一处,再难分开——犹如无形之风化入草木纹理。那些被无形雨露悄然滋润的种子,有的已然亭亭如盖,有的仍在泥土深处默默延伸根须。
  龚玉瑞先后担任此项文学奖副秘书长、副理事长。他当初撮合此事,不过凭一念朴心,为无名者搭起一座桥,埋下了生生不息的青翠伏笔。
  云里风过处,草木自青——这青翠原非虚妄,它早已藏身于那些被揉皱又展平的纸团中,无声地蔓延成林。人间多少好雨好风,皆以无痕之痕滋养万物;纵使二十五场春雨已歇,而大地深处,却分明响动着草木拔节的微声。
  文人瘦骨有奇香
  旧时曾有言“纸寿千年”,翻开龚玉瑞赠送的书籍《文人瘦》,仿佛闻到了纸页泛黄却暗蕴奇香——其墨痕如骨,其精神如脉,依旧散逸着清芬。
  龚玉瑞回忆,1995年5月26日,第二届“云里风文学奖”颁奖会上,他的作品《文人瘦》获得了杂文二等奖。这奖来得突然,仿佛一个不期而遇的老友,拍着他的肩膀说:“继续写罢。”
  这册《文人瘦》,薄薄一本,书脊挺得板直,犹如文人不屈的脊梁。翻开扉页,郭风先生题写书名墨迹,瘦劲如枯枝蕴藏春力;许怀中、云里风序言里殷殷鼓励,字字皆带着暖意;更有吴建华题词“文人瘦,志趣高”,六个字似有筋骨,分明比瘦削书生更具精神几分。还有邓友梅那“倾心任教,竭力为文。桃李芬芳,瘦而不贫”的打油诗,道尽了笔墨生涯里那清瘦而不贫瘠的魂魄。
  此书出版之后,瘦骨铮铮的文字亦能漂洋过海,在海外引起不小反响。云里风读完此书曾说,嗅着故园纸墨气息,只觉万水千山之外,将漂泊之心悄然接回乡土深处——这薄册竟成了渡海的舟楫。
  这“瘦”字实在妙极。文人瘦,是因呕心沥血;文章瘦,是去芜存菁;志趣更瘦,是专心致志。瘦而不贫,正是文人的骨气,是千钧笔力凝聚于方寸。文字瘦,故能剔尽浮华芜杂,如兰似桂,暗香幽远;风骨瘦,方撑起人间山河,历寒暑而不凋。云里风文学奖廿五届风霜,滋养的正是这般瘦骨嶙峋却笔力千钧的灵魂——他们贫于身外,心中却自有无限丘壑。
  龚玉瑞的这册《文人瘦》,墨痕渐淡,而风骨愈显,清瘦文心所散发的奇香,便如木兰溪畔不息的文脉——其瘦劲,恰是生命最凝练的刻度;其微香,正是穿透时间最悠久的回响。瘦骨非枯,风过处,自有深远的幽芳播撒于人心沟壑之间。
  当年领奖后的他灵光闪动,脱口而出,“何不,咱莆田也成立个杂文学会?”谁曾想,夏末秋初,8月31日,“莆田市杂文学会”的名号便真真切切地立在了八闽文苑之中。一纸胆气催生的念头,落地生根,竟成金石之音。
   灯下拾遗传文脉
  2001年,莆田市文联一纸聘书递来,龚玉瑞又多了一重身份——市文联委员兼莆田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自此,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信鸽,在文学的天空里穿梭往返,三十个春秋里传递着省内外文学交流的消息。
  那些曾与文友争得面红耳赤的论辩,那些为文学活动奔波的辛劳,那些熬夜审稿的灯火长明——如今回望,竟都披上了一层温润的光晕。曾经为稿件去留而争执至深夜的评委们,最终相视而笑,那份深陷文字之海的痴情,恍若昨日灯火映照下彼此额角的细汗,在记忆里蒸腾出暖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8年12月云里风离世后,龚老先生心中另开一径,悄然将精力转向了家乡的慈善事业。他行走于乡间小路上,目之所及,新修的校舍,新建的养老院,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如春草萌发,悄然织就了他心中另一幅锦绣画卷——此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
  案头那盏陪伴多年的台灯,却在深夜里倔强地亮着。灯光下,他摩挲着那些发黄的获奖证书,翻阅早已泛黄的文学刊物,铅字里凝固的,是他们那一代文人滚烫的青春。灯影摇曳中,他渐悟文人使命之所在:非为锦绣文章,实为给后世留下有温度的印记。于是,他开始俯身于故纸堆中,一点一滴打捞起散落于民间的文史碎片,拂去岁月尘埃,令那些被遗忘的往事重新焕发光彩。几本厚重的文史书籍相继问世,每一页都饱含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
  最令他欣慰的,是能为家乡文化建设铺路搭桥。“勤廉广场”石碑上镌刻着祖辈的廉洁故事;“云里风纪念馆”里安放着先生的遗墨与往事;下厝里的“研学基地”延续着乡村教育的薪火;龚茂良“参政堂”重现了先贤的家国襟怀;“侨胞之家”则低诉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这些文化场所的布展资料,皆是他于浩繁史料中如拾穗般精心打捞所得。
  如今漫步于这些文化长廊,龚老先生每每望见年轻学子们驻足凝神阅读的姿态,便深感所有伏案之劳的灯下枯坐,都值得了。这些文字,这些故事,是这片土地最本真的呼吸与脉动,是岁月长河里不应湮灭的星火微光。终将沉淀为后代子孙认识故土的精神密码——它们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埋入时光的土壤,静待破土而出。
  此心可鉴,其文足珍。薪火相传,灯影长明。龚老先生留下的,非独是纸页上的篇章,更是投向未来深水的一道不灭的光痕。 (郑志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