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乡土里的书声
——福安爱故乡书院的诗意栖息
文章字数:1125

  
  在福建宁德的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书院内,书声琅琅,热闹非凡。
  推开木门,穿过斑驳的青砖墙,映入眼帘的,是竹制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的中英文绘本,以当地传统纹样为底的墙绘,稻田、茶山与归舟的轮廓扑面而来……这是福安市民政局主办的爱故乡书院2025年第一期公益夏令营结营现场。
  7月1日,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需求+”福农助村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以“童萌乡伴”之名,用10天的“七彩假期探险记”课程包,为溪潭镇、甘棠镇近百名乡村困境、流动、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课程以“思想引领、文明生活、身心成长、科技创新、快乐学习、艺术素养、文化传承”七大维度为轴,将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
  书院角落里,孩子们把写满祝福的贴纸贴在志愿者身上:“天天开心”“平安喜乐”……稚嫩的脸庞仰起,一句轻轻的“我想我可能会想你们。”道出了孩子们心底最真挚的依恋,也定格了这个夏天最纯粹的情谊。
  志愿者的日记里,同样写满了触动。来自湖南的段舒翔在手记中写道:“书院中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让我找回了童真的乐趣,队友们面对新环境中各种问题时的相互理解和帮助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志愿者林之棋则记录了一个细节:有个叫小喆的男孩在结营时对他说:“老师,你下次还来吗?”那一刻,他突然懂了:这次支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可能发芽的种子。
  这个活动只是爱故乡书院众多活动的冰山一角,这座由福安市爱故乡青年乡建服务中心于2018年筹建的书院,不仅是宁德市首个乡村“青少年之家”,更以“在地化”为魂,将本土文化基因融入教育实践。据统计,书院创办至今,已开办“故乡课堂”900多期、“父母课堂”120期,举办夏令营19期,冬令营12期,乡土研学82期… …累计服务少年儿童5万多人次、服务群众3万多人次。书院负责人介绍:“我们收集老一辈口述的洪口村故事,编写成乡土教材;中草药辨识课上,孩子们能认出屋后山坡的鱼腥草、车前草;木工课用的竹材,全是村民砍来晾晒好的。”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知识灌输,而是与土地、与记忆、与烟火气紧密相连的生命体验。
  爱故乡书院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生动样本。它证明,乡村教育不需要复制城市的模式,而应立足本土,让知识在泥土里生长。正如志愿者柳烽在手记中写道:“教育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润物无声的持续滋养。我们今天种下的种子,终将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
  如今,这座从泥土里长出的书院,正通过“社工+志愿者”模式,整合高校资源与本土力量,在闽东大地上书写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温暖篇章。
  洪口村的夏日,蝉鸣与溪水合奏着乡野交响曲。晨光微启时,爱故乡书院的灰瓦上凝着露珠,藤蔓已悄然攀过砖缝,等待下一场关于成长与希望的邂逅。 (韩惠彬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