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长安:来闽南运荔枝可好?
文章字数:2168
李善德排除万难,终于把荔枝从岭南运到了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终于笑了。一边看剧,我一边在想,如果圣人知道闽南也有很好的“荔枝鲜”,那么长安的荔枝会不会换个品种呢?
每到夏天,总会想起高考前夕在同学家饕餮荔枝的场景,这是圣人和贵妃都无法企及的幸福吧。那晚,我们几个人到底吃了多少斤荔枝已经记不得了,但是荔枝的香甜和年少的肆意,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很“鲜”。
在闽南,荔枝是深受喜欢也是常见的水果。盛夏时节,荔枝树绿叶摇曳多姿,茂盛的叶子下面,缀满了一颗颗饱满鲜红的果实,有风吹来,沙沙作响。
福建的荔枝向来名声在外,历代作为贡品,不仅有鲜果,而且还有加工品。唐朝时的贵妃大抵是没怎么享用过了,但闽南荔枝在宋代水果界却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运送贡品福建荔枝的情景,苏轼曾有诗云“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可见,宋代的“荔枝使”们,已经有了比李善德更牛的运送方式。
宋朝的皇族们,既享用荔枝鲜,也爱吃荔枝煎。南宋梁克家《三山志》亦载: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岁贡荔枝干六万颗,煎荔枝一百三十瓶,丁香荔枝三十瓶;崇宁四年(公元1005年)定岁贡荔枝十万颗。
同在宋代,闽南乡贤、科学家、宰相苏颂更是在其《本草图经》里对荔枝有详细的描述:“荔枝子,生岭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兴化军及二广州郡皆有之……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 …今闽中四郡所出特奇,而种类仅至三十余品,肌肉甚厚,甘香莹白,非广、蜀之比也。福唐岁贡白暴(注:同曝、晒)荔枝、并蜜煎荔枝肉,俱为上方之珍果。”
在苏颂看来,晚唐杜牧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应该来自蜀地。由此可见,唐朝荔枝使的差事其实主要也是入蜀。
而他的本家兼好友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啖的应是古早的岭南荔枝,也就是如今广东惠州的荔枝。到了宋代,荔枝第一产地逐渐转移到了福建,苏颂特别提到主要产地有泉州、福州、漳州和兴化军(今莆田),而且点明福唐(今福清)荔枝已成贡品。
“ 凡经暴皆可经岁,好者寄至都下及关、陕、河外诸处,味犹不歇。百果流布之盛,皆不及此。”苏颂特地提到福建人擅长制作荔枝干,这样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鲜荔枝不好向外运输的问题,使得福建荔枝得以有“流布之盛”。
还是在宋代,福建人、曾任泉州知府的蔡襄更是写了洋洋洒洒的《荔枝谱》,记载了当时荔枝内销外销备受欢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漠、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
所以,在蔡姓居多的晋江梧林,许多侨厝的门头上都有“荔谱”二字,正是用以缅怀他们的先祖蔡襄对于荔枝文化记载和传播的功绩,而“荔谱”更逐渐演化为梧林人文精神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时,泉州的荔枝就已经培育出蓝家红、法石白等良种。《荔枝谱》里有这样的记载,“泉州第一,蓝氏兄弟圭太常博士丞,为尚书都官员外郎”,蓝家红品种为蓝氏兄弟所种;“出泉州法石院,色青白,其大次于蓝家红”,描述的则是法石白。蔡襄在书里还提到了荔枝果品保存的“红盐法”——“民间用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修贡与商人皆使之。”
看,李善德和岭南侗人没有发明出来的方法,让我们聪明的闽南人给搞出来了!
“红盐法”的使用,使得泉州的荔枝果品能够长久保存,远销中外,包括曾经销往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地。明清时期,泉州的荔枝品种众多,其中以晋江、南安最为丰富。万历年间陈懋仁的《泉南杂志》里记载了当时“火山”“桂林”“状元红”等诸多荔枝佳品。
到了清朝,荔枝在闽南饮食和过年过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清康熙《大同志》记载了当时同安的“岁办厨料”,荔枝和龙眼、香蕈、芽茶、蜂蜜、白黑砂糖等一起位列其中。
除了鲜食,制成荔枝干、罐头食用之外,在入馔方面,荔枝也是可盐可甜的角儿。
“南国丹荔”是闽南荔枝入馔的一道备受喜欢的老菜。取鲜荔枝剥壳剔核,猪五花肉和荸荠一起剁成蓉,后加淀粉调味后搅拌成馅,酿入荔肉中,逐个拍干粉,蘸蛋液滚面包末后,下油锅炸熟,装盘成荔枝串的形状。最后用沙司酱调制成酸甜芡汁,浇在荔枝上,堪称点睛之笔。菜肴色泽丹红,形状宛如鲜荔,皮酥馅腴,口感酸甜可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当年厦门的“好清香”有一道老菜“鲜果荔枝球”,做法和南国丹荔有异曲同工之妙,鲜荔枝肉里酿进虾饺等馅料,裹粉滚匀面包糠后油炸而成,口感既有荔枝的清甜,又有馅料的复合香味。装盘时,“荔枝球”和新鲜荔枝同框,颇有以假乱真的诙谐观感,又丰富了食客的味蕾体验。
而在甜口菜肴方面,泉州当年的张春火老厨师还曾用荔枝、琼脂做成甜食,人称“水晶荔枝”,口感甚佳,通常是泉州侨乡筵席上最后一道甜菜的上品,取材泉州特产的延陵新鲜荔枝佳果,配以琼脂(即菜燕)和白砂糖制成。此菜上席时,整盘通体透明如水晶,荔枝颗颗形似花蕊,甘咧清甜。
每年的夏天,等待荔枝成熟总是一件让闽南人翘首期盼的事情。深谙荔枝成色的老人们总说,好事不早熟,越晚熟的荔枝越甜美。剥开荔枝粗粝甚至有点扎手的果壳,宛若凝脂的果肉即刻显露出来,让人心生欢喜。
离开闽南的人儿,不管有多远,梦醒时分常常会依稀想起,在某个盛夏的午后,好友沐着暖阳,款款而来,布袋里的荔枝饱满而又热烈——那么,我们就都是记忆里快乐的“荔枝使”了吧。
(许晓春)
每到夏天,总会想起高考前夕在同学家饕餮荔枝的场景,这是圣人和贵妃都无法企及的幸福吧。那晚,我们几个人到底吃了多少斤荔枝已经记不得了,但是荔枝的香甜和年少的肆意,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很“鲜”。
在闽南,荔枝是深受喜欢也是常见的水果。盛夏时节,荔枝树绿叶摇曳多姿,茂盛的叶子下面,缀满了一颗颗饱满鲜红的果实,有风吹来,沙沙作响。
福建的荔枝向来名声在外,历代作为贡品,不仅有鲜果,而且还有加工品。唐朝时的贵妃大抵是没怎么享用过了,但闽南荔枝在宋代水果界却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运送贡品福建荔枝的情景,苏轼曾有诗云“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可见,宋代的“荔枝使”们,已经有了比李善德更牛的运送方式。
宋朝的皇族们,既享用荔枝鲜,也爱吃荔枝煎。南宋梁克家《三山志》亦载: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岁贡荔枝干六万颗,煎荔枝一百三十瓶,丁香荔枝三十瓶;崇宁四年(公元1005年)定岁贡荔枝十万颗。
同在宋代,闽南乡贤、科学家、宰相苏颂更是在其《本草图经》里对荔枝有详细的描述:“荔枝子,生岭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兴化军及二广州郡皆有之……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 …今闽中四郡所出特奇,而种类仅至三十余品,肌肉甚厚,甘香莹白,非广、蜀之比也。福唐岁贡白暴(注:同曝、晒)荔枝、并蜜煎荔枝肉,俱为上方之珍果。”
在苏颂看来,晚唐杜牧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应该来自蜀地。由此可见,唐朝荔枝使的差事其实主要也是入蜀。
而他的本家兼好友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啖的应是古早的岭南荔枝,也就是如今广东惠州的荔枝。到了宋代,荔枝第一产地逐渐转移到了福建,苏颂特别提到主要产地有泉州、福州、漳州和兴化军(今莆田),而且点明福唐(今福清)荔枝已成贡品。
“ 凡经暴皆可经岁,好者寄至都下及关、陕、河外诸处,味犹不歇。百果流布之盛,皆不及此。”苏颂特地提到福建人擅长制作荔枝干,这样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鲜荔枝不好向外运输的问题,使得福建荔枝得以有“流布之盛”。
还是在宋代,福建人、曾任泉州知府的蔡襄更是写了洋洋洒洒的《荔枝谱》,记载了当时荔枝内销外销备受欢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漠、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
所以,在蔡姓居多的晋江梧林,许多侨厝的门头上都有“荔谱”二字,正是用以缅怀他们的先祖蔡襄对于荔枝文化记载和传播的功绩,而“荔谱”更逐渐演化为梧林人文精神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时,泉州的荔枝就已经培育出蓝家红、法石白等良种。《荔枝谱》里有这样的记载,“泉州第一,蓝氏兄弟圭太常博士丞,为尚书都官员外郎”,蓝家红品种为蓝氏兄弟所种;“出泉州法石院,色青白,其大次于蓝家红”,描述的则是法石白。蔡襄在书里还提到了荔枝果品保存的“红盐法”——“民间用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修贡与商人皆使之。”
看,李善德和岭南侗人没有发明出来的方法,让我们聪明的闽南人给搞出来了!
“红盐法”的使用,使得泉州的荔枝果品能够长久保存,远销中外,包括曾经销往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地。明清时期,泉州的荔枝品种众多,其中以晋江、南安最为丰富。万历年间陈懋仁的《泉南杂志》里记载了当时“火山”“桂林”“状元红”等诸多荔枝佳品。
到了清朝,荔枝在闽南饮食和过年过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清康熙《大同志》记载了当时同安的“岁办厨料”,荔枝和龙眼、香蕈、芽茶、蜂蜜、白黑砂糖等一起位列其中。
除了鲜食,制成荔枝干、罐头食用之外,在入馔方面,荔枝也是可盐可甜的角儿。
“南国丹荔”是闽南荔枝入馔的一道备受喜欢的老菜。取鲜荔枝剥壳剔核,猪五花肉和荸荠一起剁成蓉,后加淀粉调味后搅拌成馅,酿入荔肉中,逐个拍干粉,蘸蛋液滚面包末后,下油锅炸熟,装盘成荔枝串的形状。最后用沙司酱调制成酸甜芡汁,浇在荔枝上,堪称点睛之笔。菜肴色泽丹红,形状宛如鲜荔,皮酥馅腴,口感酸甜可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当年厦门的“好清香”有一道老菜“鲜果荔枝球”,做法和南国丹荔有异曲同工之妙,鲜荔枝肉里酿进虾饺等馅料,裹粉滚匀面包糠后油炸而成,口感既有荔枝的清甜,又有馅料的复合香味。装盘时,“荔枝球”和新鲜荔枝同框,颇有以假乱真的诙谐观感,又丰富了食客的味蕾体验。
而在甜口菜肴方面,泉州当年的张春火老厨师还曾用荔枝、琼脂做成甜食,人称“水晶荔枝”,口感甚佳,通常是泉州侨乡筵席上最后一道甜菜的上品,取材泉州特产的延陵新鲜荔枝佳果,配以琼脂(即菜燕)和白砂糖制成。此菜上席时,整盘通体透明如水晶,荔枝颗颗形似花蕊,甘咧清甜。
每年的夏天,等待荔枝成熟总是一件让闽南人翘首期盼的事情。深谙荔枝成色的老人们总说,好事不早熟,越晚熟的荔枝越甜美。剥开荔枝粗粝甚至有点扎手的果壳,宛若凝脂的果肉即刻显露出来,让人心生欢喜。
离开闽南的人儿,不管有多远,梦醒时分常常会依稀想起,在某个盛夏的午后,好友沐着暖阳,款款而来,布袋里的荔枝饱满而又热烈——那么,我们就都是记忆里快乐的“荔枝使”了吧。
(许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