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你走进历史的深处
文章字数:1102
一座城市的历史可以有多深?走进泉州鲤城,答案似乎触手可及:砖石堆砌的番客楼、楼阁深处的一封封侨批… …但越是贴近,越会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历史,从来不会自己开口。
一块石碑、一面墙、一幢老厝,静静伫立在岁月里,若没有人去追问、去挖掘、去整理,再深的历史也终将尘封。对于侨乡鲤城来说,拥有一段厚重历史并不等于“天然有故事可讲”。只有当有一批真正在场、在意的人,愿意把零散的线索梳理成文,把老照片、老故事、老记忆重组成可被阅读、可被传播的内容,这座城的“侨文化底蕴”才会真正被“打捞”上来。
这或许正是《鲤侨名厝导览词第一辑(中英文双语)》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选取了鲤城古城区内11座有代表性的华侨建筑,用中英文双语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一幢幢百年侨厝重新“唤醒”。它不仅是游客手中的导览册,更像是一份“口述式的建筑家谱”,一条条小巷的文化注脚。
细读书中的每一则导览词,历史与人情并置,地理与记忆交织。譬如《泉州华侨新村》一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归侨归眷的住房安排、政策支持、社区建设,到东南亚风味浓郁的生活习惯、厂房缝纫组的微型经济,再到新时代的景观改造与文旅融合,这个片区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清晰可感。文字间流露着对归国华侨创业艰辛的敬意,也呈现出侨乡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复苏与蝶变。
而《陈守仁别墅》一篇中,关于著名侨领陈守仁博士的记载,更是让人由衷感佩。一栋二层小楼,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慈善史与家国情怀。简朴的居所、略显狭小的卧室、厨房里高起的水井井台……这些建筑细节里,透出的是一位华侨企业家对故乡的拳拳赤子心。从“塞班王”到“慈善家”,他的足迹横跨大洋,但精神坐标从未离开这片泉州的红砖乡土。
更可贵的是,这本导览词没有把这些华侨建筑简单当作“打卡景点”来描绘,而是让每一幢侨厝都回归它本来的身份——一段生活过的空间,一份带着体温的记忆。这种写作姿态,也正是当下侨乡文化书写中最需要的一种质感。
这本导览词的出现,也折射出鲤城区侨联近年来对“侨文化内容生产”的一种主动姿态。华侨故事不会自己变成文旅资源,文化记忆不会自动生成传播文本。从实地调研到口述访谈,从史料搜集到双语文本编写,背后是无数默默做事的人,是一批愿意与这座城的历史深度反复对话的人。
如果说摄影展和博物馆是视觉层面的“定格”,那么这本《鲤侨名厝导览词》更像是一场轻声细语的口述历史。它不强调宏大叙事,而是在细节里,用中英文双重语境,把一座城的肌理、一段代际的乡愁,慢慢铺开。
在泉州“世遗效应”不断放大的当下,这本小册子或许还只是鲤城侨文化内容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开始。但正是这些微小却坚定的努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侨海的声音,会被更多人听见。
(赵凯)
一块石碑、一面墙、一幢老厝,静静伫立在岁月里,若没有人去追问、去挖掘、去整理,再深的历史也终将尘封。对于侨乡鲤城来说,拥有一段厚重历史并不等于“天然有故事可讲”。只有当有一批真正在场、在意的人,愿意把零散的线索梳理成文,把老照片、老故事、老记忆重组成可被阅读、可被传播的内容,这座城的“侨文化底蕴”才会真正被“打捞”上来。
这或许正是《鲤侨名厝导览词第一辑(中英文双语)》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选取了鲤城古城区内11座有代表性的华侨建筑,用中英文双语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一幢幢百年侨厝重新“唤醒”。它不仅是游客手中的导览册,更像是一份“口述式的建筑家谱”,一条条小巷的文化注脚。
细读书中的每一则导览词,历史与人情并置,地理与记忆交织。譬如《泉州华侨新村》一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归侨归眷的住房安排、政策支持、社区建设,到东南亚风味浓郁的生活习惯、厂房缝纫组的微型经济,再到新时代的景观改造与文旅融合,这个片区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清晰可感。文字间流露着对归国华侨创业艰辛的敬意,也呈现出侨乡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复苏与蝶变。
而《陈守仁别墅》一篇中,关于著名侨领陈守仁博士的记载,更是让人由衷感佩。一栋二层小楼,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慈善史与家国情怀。简朴的居所、略显狭小的卧室、厨房里高起的水井井台……这些建筑细节里,透出的是一位华侨企业家对故乡的拳拳赤子心。从“塞班王”到“慈善家”,他的足迹横跨大洋,但精神坐标从未离开这片泉州的红砖乡土。
更可贵的是,这本导览词没有把这些华侨建筑简单当作“打卡景点”来描绘,而是让每一幢侨厝都回归它本来的身份——一段生活过的空间,一份带着体温的记忆。这种写作姿态,也正是当下侨乡文化书写中最需要的一种质感。
这本导览词的出现,也折射出鲤城区侨联近年来对“侨文化内容生产”的一种主动姿态。华侨故事不会自己变成文旅资源,文化记忆不会自动生成传播文本。从实地调研到口述访谈,从史料搜集到双语文本编写,背后是无数默默做事的人,是一批愿意与这座城的历史深度反复对话的人。
如果说摄影展和博物馆是视觉层面的“定格”,那么这本《鲤侨名厝导览词》更像是一场轻声细语的口述历史。它不强调宏大叙事,而是在细节里,用中英文双重语境,把一座城的肌理、一段代际的乡愁,慢慢铺开。
在泉州“世遗效应”不断放大的当下,这本小册子或许还只是鲤城侨文化内容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开始。但正是这些微小却坚定的努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侨海的声音,会被更多人听见。
(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