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千帆连五洲 根魂系八闽
第七期闽侨青年精英海丝情活动侧记
文章字数:2063
  6月22日至24日,第七期闽侨青年精英海丝情活动在美丽的刺桐城泉州举行,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闽侨青年代表、海外留学人员代表齐聚一起,在面线糊中感受家乡的古早味,在洛阳桥上、提线木偶戏中探寻世遗之城的千年文化古韵,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围绕“‘泉’涌海丝情 侨心系八闽”主题,畅叙家国情,共话根魂梦。
  共享创业经验 共话家国情怀
  福建,是有“福”之地,“山海画廊、人间福地”声名远扬。当前,福建牢记殷殷嘱托,奋勇争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培育投资兴业沃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海内外闽商在家乡创业创新创造提供广阔空间。广大闽籍青年侨胞视野宽阔、思想新锐、敢于创新,是侨界中的新生力量,层次高、理念新的时代特色赋予他们用更广阔、更多元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赓续传承嘉庚精神。
  “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更是日新月异的家乡福建,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我,回到祖国、回到家乡,将国际视野与家乡发展的脉搏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同频共振。”世界晋江青年联谊会会长周士渊应用在英国学习的金融知识创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把在海外所学转化为服务家乡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爱拼敢赢历来是闽商刻入基因的密码。世界福建青年罗马尼亚联会会长林云龙二十载罗马尼亚创业征程,从流水线上的代工者到品牌出海的弄潮儿,亲历了闽商从“借船出海”到“驾船远航”的产业跃迁,首创“闽企跨境孵化方舟”,为30家以上中小制造企业定制数字化出海方案,让企业试错成本降低60%。“我们最了解当地的市场规则、文化习惯和消费偏好,海外闽商是海外市场前沿的‘传感器’,可以把海外市场的最新信息精准地传递回福建的制造企业,帮助他们以需定产、优化升级,让‘福建智造’更贴合全球市场。”阿曼福建侨商会副会长林楠在分享自己的创业中表示,希望能把中东市场的“活水”引回来,把福建产业的“能量”送出去,为家乡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贡献一份侨力。
  “新一代闽侨不仅是买卖人,更是文化解码器。我们比当地人更懂中国供应链,比国内更清楚海外市场需求。”“利用我们在当地建立的渠道和信任,积极推广福建的优质品牌和产品,提升‘福建制造’的国际美誉度和市场份额。”“作为一名在外侨商,我不仅要把企业经营好,更要把桥梁搭好,把福建故事讲好,把资源带回来。”……无论走多远,闽籍侨青心中始终牵挂着那片山海相依的故土,并用坚毅的行动践行着闽商精神。
  “从刺桐港到马斯喀特港,千年的丝路驼铃正在化作集装箱轮的汽笛。我们青年侨胞愿做新时代的丝路行者,我在马斯喀特港守望福建货轮靠港时,总想起郑和下西洋的帆影。这跨越六百多年的接力,正是我们这代青年的使命!”林楠表示。
  共话乡音乡情 赓续文化根脉
  “以伊冲突,在外的乡亲们都平安吧?”“俄乌冲突后,生意还好不好做?”……家乡一句句暖心的关怀,让此次的闽侨青年精英海丝情活动不仅是一次闽商精神的碰撞,也是一次海外华裔乡情的回归。
  “走出厦门机场,感觉跟马来西亚没什么差别,但整洁的街道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我意识到已踏上故乡的土地。”来自马来西亚的林彦湧第一次踏上父辈口中的故土——福建,在接受采访时,虽然中文不甚流利,却难掩他回到家乡的激情。因为学习紧张,父母亲还没带他回福建走走看看,因此,当父亲问已高中毕业的他“要不要去福建看看?”他几乎是立刻就让父亲帮他报名参加,“我想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父辈生活过的街巷,了解图书之外的家乡。”
  “车子驶向泉州时,沿途的景象不断刷新了我的想象。宽敞而笔直的高速公路,城市建筑崭新而‘高级’,科技感处处可见——这一切都远超我的预想。”林彦湧表示,爸爸虽从未细说故乡的模样,但眼前这片飞速发展的土地,已然颠覆了他心中模糊的“老家”印象。
  穿行于泉州的名胜古迹,品尝闽南的特色美食,每一个画面都被他悄悄收进手机镜头,他急切期盼着回到马来西亚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虽然目前还无法流畅读写复杂的汉字,交流偶有滞涩,但当记者问他以后还会不会再来家乡、再回福建时,“一定会再来的”,他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
  第一次回到家乡福建的还有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青年团康乐主任马晶丽,“感觉家乡好大,发展的非常好,各种高科技应用让人眼花缭乱,刚来的时候还真有点不适应。”
  “由于爷爷去世的早,姑姑们还会讲些兴化话,父亲虽能听懂却也不怎么会说,到了我这,故乡已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了。直到有一天我加入兴安会馆,听到大家谈论起遥远故乡,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来自福建莆田。”马晶丽说,感谢此次活动的主办方给了她一个走进家乡的机会,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由于时间关系,只到了泉州,但通过参观侨批、体验非遗文化等丰富的活动,品尝家乡特色美食,让“家乡”从此不仅具象化了,更是深切地走进自己的心里。虽然家里的长辈逢年过节还会保留一些莆田的习俗,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回来寻根过,“站在泉州,我知道了‘回家’的方向,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带着家人回来寻根。”马晶丽笑着说。 (陆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