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接力
2025年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纪实
文章字数:2215

  5月的福建,凤凰花开,热情如火。6月的八闽大地,龙舟竞渡,文化涌动。近日,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菲律宾华教中心协办,陈延奎基金会、福建富闽基金会支持的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在福建如期举办。
  300余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跨越山海,踏上这片祖辈口中念叨的“故土”,在42天的时光里,完成了一场从“记忆唤醒”到“成长赋能”、从“文化实践”到“心灵归依”的双向奔赴。
  从“家族记忆”到“文化认同”
  对许多营员而言,这次夏令营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寻根之旅”。“小时候,爷爷指着远方,和我说‘那是福建,我们的根在那里’。现在,我终于明白福建是什么样的地方。”站在福建这片土地上,营员们在实地探访中逐渐拼成了完整的“记忆地图”。
  在福州,营员们跟着老师走过三坊七巷,在林觉民故居,静静聆听着《与妻书》的故事。“‘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这是他写下的生死诀别。”讲解员缓缓讲述着,一个关于忠诚与大义、柔情与担当的故事展现在大家眼前。
  不少营员被深深打动:“我们小时候也听过爷爷奶奶讲林则徐、林觉民这些福建名人的故事,但在这里听讲、看展、走在巷子里,感觉完全不同,历史好像就在身边。”
  更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古巷中亲身体验那种“生活在历史中”的感觉。青石板路蜿蜒起伏,木门石窗带着岁月痕迹,孩子们一边沿着巷道行走,一边指着房屋上的老旧窗棂与门楣上的楹联兴奋地讨论:“这就是‘福州老房子’!和爷爷讲得一模一样!”
  这种体验,让“福建”不再是书本上的地理名词,而是一种可以用脚步丈量、用双手触摸、用情感认同的真实存在。透过一扇扇木门、一道道石巷,营员们不仅找回了家族故事里的“根脉”,更在心中种下了对“祖籍地”的真实情感。
  “ 以前听长辈说‘福建是我们的家乡’,但那只是故事里的地方,现在走过三坊七巷,我好像真的找到了一点‘家’的感觉。”营员柯家嵘在活动感言中写道。
  这种从“听说”到“亲历”、从“感知”到“认同”的情感转化,正是这场夏令营最珍贵的精神收获。
  从“体验课堂”到“能力提升”
  动与静的文化体验,让营员们在玩中学、学中悟。
  武术课上,陈稳鑫从连“弓步”都站不稳,到可以完整打出一套长拳。“原来‘站如松’不是口号,是要把气沉到脚底!”他满头大汗,笑着说。
  书法课堂上,史玛利举着自己写的“馨”字,难掩自豪:“我的字以前写得像画符,现在好像更进步了!”
  在航海模拟器上,营员们体验“船长视角”,感受“乘风破浪”的挑战;在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大家第一次和机器人对话,感受“中国智造”。“我以为中国品牌只有手机,没想到华为连汽车、机器人都能造!”营员兴奋地说。
  语言课堂更是一场“开口大冒险”。量词游戏让曾经“开不了口”的孩子们收获满满成就感。“一开始学习中文时,最难的就是量词,为什么一只狗要说‘只’,一条鱼要说‘条’,一匹马又要说‘匹’?”营员笑着回忆。
  为了让大家真正掌握这一难点,老师们设计了“寻找宝物”游戏:量词卡和图片被藏在教室不同角落,每个小组通过“剪刀石头布”赢得寻找机会,快速配对正确答案。“现在我们聊天时,还会故意说‘一头小鸟’,然后一起哈哈大笑。”更有营员说:“我终于记住了‘一头牛’不能说成‘一只牛’,因为老师说过牛很大要用‘头’,小的可爱的动物才用‘只’。”
  结营测试数据显示,大部分营员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均有显著提升,有人甚至可以用中文做简单演讲。
   从“异乡适应”到“心灵归属”
  夏令营期间,各承办学校在住宿、餐饮、课余安排等方面用尽心思,为营员们安排空调四人间、独立卫浴,还贴心准备生活用品。食堂汇集各地风味,既有闽南特色,也有菲律宾风味。
  “这里的宿舍像家一样!”“食堂的菜有家乡的味道!”这是营员们在留言本上写下的高频句。
  在结业汇演的舞台上载歌载舞,展现中国武术、用闽南语唱《爱拼才会赢》。卢汶涛一遍遍练习,只为在舞台上唱出最响亮的一句:“因为它教我们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施美思则在小红书上迷上了古筝视频,课余时间还学会用中文在评论区留言:“这是我学过的最有趣的一门课。”
  更特别的是,营员们还在厦门展开了一场“华侨与家国”的深度对话。漫步在鼓浪屿充满异国风情的街巷中,欣赏风格各异的老别墅,感受这座“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独特魅力。
  在华侨博物院和陈嘉庚纪念馆,大量文物与史料生动展现了华侨先辈们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历史,也真实记录着他们心系祖国、反哺家乡的爱国情怀。
  展柜里,陈嘉庚先生为集美学村选址的手稿上,还留着修改的痕迹;为抗战筹款的发言稿,“救国”二字振聋发聩。营员们驻足良久,仔细聆听讲解,不少人眼中泛起湿润。“原来我们的先辈做过这样伟大的事。”一位营员低声说。
  这次研学,让他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深刻体会到“华侨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真实含义。对许多孩子来说,福建早已不只是地图上的一处标记,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归属地”。
  42天的时光虽短,却足以让一颗“文化种子”在心田悄然生根。
  当营员们带着闽南歌谣、书法作品、科技见闻踏上归程,他们的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回忆,更是对“根”的深刻认同、对“文化”的炽热,以及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满满底气。
  结营那天,许多营员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同一个心愿:“我要把这段经历带回去。”
  海风轻拂,花开正盛。这场美妙的旅程,终将生长成一个个双向奔赴的美好未来。 (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