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报国的商界精英
文章字数:1031
近现代闽商深受中国传统家国情怀的影响,常具壮志报国之情怀。有些闽商成就一番事业后不忘桑梓,回国回乡兴办产业、资助教育等,以其经济实力助推发展;有些闽商或通过发明创造实现其实业报国之志,或从经商转向科研,以著书立说反哺产业。
从实业救国到参政议政:倪松茂
年轻时,曾立下“振兴实业,科学救国”的宏愿,并牵头创办福州松茂化工厂;中年时,将自己的实业捐赠给国家,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古稀之龄后,作为政协委员视察、调研,对福建省经济发展提出了众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他就是由实业救国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福建商界传奇人物倪松茂(1910年—1995年)。
从军从政从商的传奇人生:林梦飞
林梦飞(1909年—1994年),曾用名林子晖,毕业于黄埔军校,从担任政府之职到担任企业负责人,从参与商业活动到发明新工艺,演绎着从军从政从商的传奇人生。
漳州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红色先锋:蔡竹禅
他的人生与交通运输紧密相连,是漳州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先行者;他善于观察市场动态,捕捉商机,成就实业兴邦抱负;他怀有红色信仰,为革命事业作出独特贡献;事业有成后,他回乡投资,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他就是爱国爱乡的杰出实业家蔡竹禅(1898年—1966年)。
从茶师到茶商到茶学家:倪郑重
福建人爱茶,众人皆知,泉州人好武夷清源茶饼,却是老泉州人才有的习俗。武夷清源茶饼之所以能发扬光大、行销至今,除了茶饼本身的甘醇外,更与茶庄第二任当家倪郑重(1915年—1991年)分不开。追溯倪郑重的一生,从民国时期学习制茶、专业学习茶科、经营茶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垦殖茶园、研制茶机、撰著茶文,一辈子扎根茶叶事业,倾注毕生精力,对福建乌龙茶的发展和振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演绎着从茶师到茶商到茶学家的传奇人生。
情系教育的大雅儒商:吕振万
在泉州,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有一座“吕振万楼”。而在南安,只要有学校,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校园里最漂亮的建筑物,往往都是吕振万楼。这些大楼正是由南安籍著名闽商吕振万(1924年—2015年)先生捐建的。吕振万一生兴实业、惠公益,乘桴海外经商,事业有成后,大义反哺故里,践行自己年少时立下的“实业救国”“重教兴学”理想。在八闽大地上,吕振万是闽商中的佼佼者,也是回报桑梓的榜样人物。
率先回乡投资助教的港商楷模:江兆文
江兆文(1924年—2020年),又名庆人,龙岩永定高头人。他是福建在港同胞的杰出代表,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到内地投资的港商。他生活俭朴,却倾情回报家乡,秉持“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的理念,热衷支持家乡的教育等公益事业,先后捐赠近3000万元。
从实业救国到参政议政:倪松茂
年轻时,曾立下“振兴实业,科学救国”的宏愿,并牵头创办福州松茂化工厂;中年时,将自己的实业捐赠给国家,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古稀之龄后,作为政协委员视察、调研,对福建省经济发展提出了众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他就是由实业救国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福建商界传奇人物倪松茂(1910年—1995年)。
从军从政从商的传奇人生:林梦飞
林梦飞(1909年—1994年),曾用名林子晖,毕业于黄埔军校,从担任政府之职到担任企业负责人,从参与商业活动到发明新工艺,演绎着从军从政从商的传奇人生。
漳州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红色先锋:蔡竹禅
他的人生与交通运输紧密相连,是漳州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先行者;他善于观察市场动态,捕捉商机,成就实业兴邦抱负;他怀有红色信仰,为革命事业作出独特贡献;事业有成后,他回乡投资,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他就是爱国爱乡的杰出实业家蔡竹禅(1898年—1966年)。
从茶师到茶商到茶学家:倪郑重
福建人爱茶,众人皆知,泉州人好武夷清源茶饼,却是老泉州人才有的习俗。武夷清源茶饼之所以能发扬光大、行销至今,除了茶饼本身的甘醇外,更与茶庄第二任当家倪郑重(1915年—1991年)分不开。追溯倪郑重的一生,从民国时期学习制茶、专业学习茶科、经营茶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垦殖茶园、研制茶机、撰著茶文,一辈子扎根茶叶事业,倾注毕生精力,对福建乌龙茶的发展和振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演绎着从茶师到茶商到茶学家的传奇人生。
情系教育的大雅儒商:吕振万
在泉州,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有一座“吕振万楼”。而在南安,只要有学校,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校园里最漂亮的建筑物,往往都是吕振万楼。这些大楼正是由南安籍著名闽商吕振万(1924年—2015年)先生捐建的。吕振万一生兴实业、惠公益,乘桴海外经商,事业有成后,大义反哺故里,践行自己年少时立下的“实业救国”“重教兴学”理想。在八闽大地上,吕振万是闽商中的佼佼者,也是回报桑梓的榜样人物。
率先回乡投资助教的港商楷模:江兆文
江兆文(1924年—2020年),又名庆人,龙岩永定高头人。他是福建在港同胞的杰出代表,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到内地投资的港商。他生活俭朴,却倾情回报家乡,秉持“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的理念,热衷支持家乡的教育等公益事业,先后捐赠近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