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月港是闽南文化走向世界的启航港
■ 江智猛
文章字数:1169
    ▲月港船厂

  明代中后期,月港作为唯一合法的民间贸易港口,取代宋元泉州港,成为连接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枢纽。其航线覆盖东南亚、南亚、欧洲,甚至通过“大帆船贸易”与美洲形成环球贸易网络,被誉为“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节点。
  通过月港输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不仅带来白银流入(有“天子南库”之称),更将闽南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传播至海外,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桥梁,也是大航海时代的“东方之窗”。
  白银流转 月港撬动闽南经济新局
  月港贸易带动了漳州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瓷器、茶叶、纺织品、农用工具等通过月港源源不断输往海外。据史料记载,仅平和县东溪流域就有数百座瓷窑,年产瓷器数百万件,产品涵盖青花瓷、五彩瓷等,除满足国内市场外,大量瓷器通过月港输往东南亚、日本及欧洲。
  当时,漳州府的“漳缎”“漳纱”也经由月港远销南洋,迫使当地设立“织染局”,出现“机杼之声,比屋相闻”的景象。
  漳浦、龙溪、长泰等地所产的“白糖”“冰糖”不仅供应国内,还出口至日本、东南亚,甚至经马尼拉转销美洲。茶叶、荔枝、龙眼、柑橘等或晒干或腌制,经月港销往海外。
  大量贸易带来了大量的白银,白银取代传统纸币成为主流货币,推动闽南地区货币经济普及,钱庄、当铺等金融机构随之兴起。月港周边出现专业码头、仓库及运输船队,民间自发形成“船帮”“脚夫帮”,物流网络覆盖闽粤赣三省,甚至延伸至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月港为中心的闽南经济商业辐射圈与世界经济交流重要窗口。
  扬帆四海 月港开启闽南移民浪潮
  月港贸易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也带动了闽南人走出国门,掀起海外移民潮。
  勇敢的海商,他们常年往返于世界各地,大量海商在海外落地生根后,建立华人社区,将闽南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带到当地。
  在东南亚地区,闽南人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尼的雅加达、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新加坡等城市和地区。在日本,闽南人主要集中在长崎等地,从事中日贸易活动。
  语食传情 月港推动闽南文化远航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闽南人将闽南地区的语言、饮食、服饰等传播到海外。
  闽南商人与各地商人、居民交流频繁,他们使用闽南语进行交易、沟通,使得闽南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播。如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菲律宾他加禄语中的“Bihen”(米粉)、“Tea”(茶)等词汇均源于闽南语,体现了语言文化的深度交融。
  总之,月港不仅是闽南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起点,更是其精神内核(海洋性、开放性、兼容性)的集中体现。
  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的中心区域,月港成为串联泉州、厦门等地的闽南文化枢纽。未来,需进一步挖掘月港历史故事,强化国际传播,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全球叙事中的“闽南篇章”。
  (作者系福建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月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