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陆九渊: 那场名为“鹅湖之会”的中国思想史公案
文章字数:3456
中国思想史是一条在纷争中前进的河流,特别是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更是充满争论与融合。淳熙二年(1175年)夏,一场聚会,在江西信州的鹅湖寺悄然展开。朱熹与陆九渊,两位南宋最重要的思想家,在此正面交锋。这场三日之会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却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公案,被称为“鹅湖之会”。它既是思想论争的现场,也是思想家情义的起点,深刻影响了南宋及以后的理学发展进程。
那年的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朱子”。他终生致力于儒学的体系建构,不仅在哲学上形成了结构严密的理学体系,也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讲学数十载,门人遍及南方士林,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
朱熹的学术涉猎广泛,贯通哲学、经学、史学与文学。他以儒家经典为根基,融会二程、张载、周敦颐等北宋理学先贤之说,同时借鉴佛道思想,尤其吸收禅宗在认识方式上的某些特点,最终确立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客观法则,须通过学习与修身实践去发现、体认并落实。
朱熹早年一度迷恋佛学,尤好禅宗,但在与“延平先生”李侗的交往中逐渐改变立场。李侗教他体察《中庸》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天理,帮助他认识到理学背后的精神深度。此后,朱熹开始专注于儒学,放下禅书,精研《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并逐步构建出独特的理学体系。
成年后,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频繁通信讲学,三人并称“南宋三贤”。他们在学术上彼此辩难、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了理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播。淳熙二年( 1175年),朱熹年已四十六,潜居于崇安寒泉精舍讲学,与吕祖谦共同编订《近思录》。此书汇集周敦颐、二程、张载等先贤论述,分门别类,意在为初学儒者开示入道之门。朱、吕二人认为,“四子之言”为通往《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又是通向“四子”之学的钥匙。正是在这段时间,陆九渊以“心即理”之说崭露头角,其思想方向与朱熹大相径庭。吕祖谦见二人理念分歧日深,遂促成一次面对面的思想会谈——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大公案的“鹅湖之会”。
突然萌发的相会
淳熙年间的朱熹、吕祖谦、张栻、陆九渊,无疑是当时思想界的“四大宗师”。他们各有传承,各有弟子,讲学于南方各地,在士人中拥有极高声望,堪称那个时代的学术“顶流”。其中,朱熹在东南,张栻在湖湘,吕祖谦在浙东,陆九渊则自立门户于江西,儒学界因他们的讲学活动而风起云涌,形成多极对话之势。
朱熹稳扎稳打,讲求格物致知,逐步搭建起一个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已被视为“理学正宗”;张栻得胡宏真传,学养早成,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既精通理学,又不拘门户,兼收并蓄,是儒学与史学的桥梁型人物;而陆九渊则以简明直捷之“心学”思想横空出世,强调发明本心、不必外求,在江西一带讲学之风日盛,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这四人虽性情、路数各异,但学问功底皆深,影响力广泛。可惜的是,他们之间鲜有当面深谈的机会。而真正使“正面对话”成为可能的,是兼具学识与调和智慧的中间人——吕祖谦。
相会地点选在江西信州的鹅湖寺。鹅湖地处山川秀丽之境,既适宜会讲,又便于南来北往。1175年夏,在吕祖谦的居中联络下,朱熹结束在崇安的讲学,陆九渊与其兄陆九龄也从金溪赶至,吕祖谦自东道而来,刘子澄、赵景明等地方名士亦应邀参与。虽张栻因事未能赴会,但这场汇聚南宋学界精英的聚会,堪比思想史上的“华山论剑”。
这是一次非官方、无等级的学术聚会,却因其参与者的地位与讨论的深度,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吕祖谦原本希望借此消除分歧、增进共识,没想到,这三天的会谈,却进一步划出了两条学术道路的分界线——南宋理学呈现出朱、陆两家各竞峥嵘之势,朱熹和陆九渊成为宋代理学的双璧,天地之理和天地之心成为浩瀚广大的理学之经纬。
三天的时光里
在这三天中,朱陆双方各陈观点,针锋相对,而会中陆氏兄弟所作两首阐发心学思想的诗作,成为这场会谈论辩的焦点。
鹅湖会谈前一日,陆九渊与兄长陆九龄在途中展开激烈辩论。次日清晨,陆九龄写下一首诗,以总结对弟弟“本心”之学的认同: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朋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龄认为,圣贤之道不在典籍言辞之中,而是代代相传于人心之内。这种“心”的道德直觉,早在人孩提之时便已具备——知爱知敬,仁义本心。诗中批评后人“着意精微转陆沉”,意指过度钻研文字章句反而背离了道德本体。
陆九龄在会上首先发言,念出了此诗。朱熹在会中听到,据说当场和吕祖谦说:“子寿(九龄)已然上了子静(九渊)的船。”这句半戏谑半感慨的评论,说明朱熹未曾直接批驳此诗,却在心中已有警觉。
在兄长诗作之后,陆九渊也作诗一首回应: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这首诗延续并强化了“本心”之说。他将人面临墓地庙堂时自然流露的情感视为“千古不磨之心”,说明人的内在道德不依赖外求。诗中“涓流”“拳石”比喻心中微小而真实的道德感,可以汇聚为浩大之理。反观那些执着于章句考据者,陆九渊视之为“支离事业”,既琐碎又失根本。
陆氏兄弟的诗,皆以“道在吾心”为核心立论,主张简易、直接地“发明本心”,明显反对朱熹所坚持的“格物致知”“读书穷理”的知性之路。陆氏兄弟将“道统”寄托于“心”的传承,虽意在肯定本心之普遍性,但陆九渊却指出不应言“古圣独有”,而是“斯人千古不磨心”,人人皆可有之。
朱熹听诗之后不悦,正因其中夹杂了对其注经治学方式的讽意。诗句“留情传注翻蓁塞”批评朱子“好作经注传疏”,却反致人之“本心”埋没不彰。
紧接着,又辩论了几天。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氏兄弟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并大谈了一通收敛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的重要,还想了一个“尧舜之前何书可读”的问题准备难倒朱熹,为陆九龄劝阻,最后,双方互不相下。
这场思想交锋延续至六月初八方止。虽然“鹅湖之会”并未实现“会归于一”的理想目标,反而揭示出理学与心学间从本体论到方法论层面的深层裂痕。但正如历史所铭记的那样,这次分歧并未导致决裂,反而促使双方更加清晰地理解彼此思想的立足点,并在事后各自表示要认真思考对方观点,力求克服己见之偏。这也许正是思想交流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尽之会
鹅湖之会的表层是学者之间的讨论,实质却是对儒学根本问题的不同理解。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理与心”的关系,也就是世界本原和认识方式的问题上。这场争论不仅是学理上的,也是对“如何为人”“如何治国”之根本路径的分歧。朱熹担心,心学在强调“我”心固有之“理”的同时,也就强调了“我”;在适当的历史条件下,“理”的内涵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我”的个人之见就可能代替儒学规范,这样,异端思想就可能脱颖而出。
值得说明的是,在南宋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氛围中,两人虽方法各异,但志向是一致的——皆是为了建立一个有理性、有秩序、有道德的社会。所以,鹅湖之会虽然结束了,但朱熹与陆氏兄弟的交流并未中断。
陆九龄会后致信朱熹,自陈在鹅湖之言有所偏颇。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与陆九龄重逢于铅山,朱熹称“本人旧时持论亦好高,近来渐渐近下,渐渐着实”。两人谈笑风生,以诗文互赠。朱熹特别对“鹅湖之会”二陆的诗做了回应:“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他反思自身学问应该更加“邃密”,也嘉许陆氏兄弟治学更加“深沉”。陆九龄去世后,陆九渊请朱熹为其兄撰写墓志铭。朱熹应允,并邀请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陆九渊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文,慷慨激昂,朱熹大为赞赏,认为其切中时弊。
但二人之间的思想分歧仍在延续。他们围绕“无极与太极”“阴阳之理”等问题展开书信辩论,互揭对方学说与佛禅渊源,争执不休。然而,这种争论并未损害彼此的尊重,反而促成学理深化。
晚年的朱熹,对陆九渊之学持更开放态度。他指出陆学虽“似禅”,但“尊德性”方面“多持守可观”。在与功利主义思潮抗争时,他甚至呼吁“兼取两家之长”,反对学派间的互相攻讦。
正如黄宗羲所言:“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鹅湖之会是一次未尽之会,也是一种不断展开的对话。朱熹和陆九渊虽各持其道,却都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千年之后回望这场辩论,其意义早已超越是非胜负,而成为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种恒久的张力与启发。
那年的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朱子”。他终生致力于儒学的体系建构,不仅在哲学上形成了结构严密的理学体系,也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讲学数十载,门人遍及南方士林,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
朱熹的学术涉猎广泛,贯通哲学、经学、史学与文学。他以儒家经典为根基,融会二程、张载、周敦颐等北宋理学先贤之说,同时借鉴佛道思想,尤其吸收禅宗在认识方式上的某些特点,最终确立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客观法则,须通过学习与修身实践去发现、体认并落实。
朱熹早年一度迷恋佛学,尤好禅宗,但在与“延平先生”李侗的交往中逐渐改变立场。李侗教他体察《中庸》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天理,帮助他认识到理学背后的精神深度。此后,朱熹开始专注于儒学,放下禅书,精研《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并逐步构建出独特的理学体系。
成年后,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频繁通信讲学,三人并称“南宋三贤”。他们在学术上彼此辩难、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了理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播。淳熙二年( 1175年),朱熹年已四十六,潜居于崇安寒泉精舍讲学,与吕祖谦共同编订《近思录》。此书汇集周敦颐、二程、张载等先贤论述,分门别类,意在为初学儒者开示入道之门。朱、吕二人认为,“四子之言”为通往《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又是通向“四子”之学的钥匙。正是在这段时间,陆九渊以“心即理”之说崭露头角,其思想方向与朱熹大相径庭。吕祖谦见二人理念分歧日深,遂促成一次面对面的思想会谈——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大公案的“鹅湖之会”。
突然萌发的相会
淳熙年间的朱熹、吕祖谦、张栻、陆九渊,无疑是当时思想界的“四大宗师”。他们各有传承,各有弟子,讲学于南方各地,在士人中拥有极高声望,堪称那个时代的学术“顶流”。其中,朱熹在东南,张栻在湖湘,吕祖谦在浙东,陆九渊则自立门户于江西,儒学界因他们的讲学活动而风起云涌,形成多极对话之势。
朱熹稳扎稳打,讲求格物致知,逐步搭建起一个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已被视为“理学正宗”;张栻得胡宏真传,学养早成,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既精通理学,又不拘门户,兼收并蓄,是儒学与史学的桥梁型人物;而陆九渊则以简明直捷之“心学”思想横空出世,强调发明本心、不必外求,在江西一带讲学之风日盛,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这四人虽性情、路数各异,但学问功底皆深,影响力广泛。可惜的是,他们之间鲜有当面深谈的机会。而真正使“正面对话”成为可能的,是兼具学识与调和智慧的中间人——吕祖谦。
相会地点选在江西信州的鹅湖寺。鹅湖地处山川秀丽之境,既适宜会讲,又便于南来北往。1175年夏,在吕祖谦的居中联络下,朱熹结束在崇安的讲学,陆九渊与其兄陆九龄也从金溪赶至,吕祖谦自东道而来,刘子澄、赵景明等地方名士亦应邀参与。虽张栻因事未能赴会,但这场汇聚南宋学界精英的聚会,堪比思想史上的“华山论剑”。
这是一次非官方、无等级的学术聚会,却因其参与者的地位与讨论的深度,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吕祖谦原本希望借此消除分歧、增进共识,没想到,这三天的会谈,却进一步划出了两条学术道路的分界线——南宋理学呈现出朱、陆两家各竞峥嵘之势,朱熹和陆九渊成为宋代理学的双璧,天地之理和天地之心成为浩瀚广大的理学之经纬。
三天的时光里
在这三天中,朱陆双方各陈观点,针锋相对,而会中陆氏兄弟所作两首阐发心学思想的诗作,成为这场会谈论辩的焦点。
鹅湖会谈前一日,陆九渊与兄长陆九龄在途中展开激烈辩论。次日清晨,陆九龄写下一首诗,以总结对弟弟“本心”之学的认同: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朋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龄认为,圣贤之道不在典籍言辞之中,而是代代相传于人心之内。这种“心”的道德直觉,早在人孩提之时便已具备——知爱知敬,仁义本心。诗中批评后人“着意精微转陆沉”,意指过度钻研文字章句反而背离了道德本体。
陆九龄在会上首先发言,念出了此诗。朱熹在会中听到,据说当场和吕祖谦说:“子寿(九龄)已然上了子静(九渊)的船。”这句半戏谑半感慨的评论,说明朱熹未曾直接批驳此诗,却在心中已有警觉。
在兄长诗作之后,陆九渊也作诗一首回应: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这首诗延续并强化了“本心”之说。他将人面临墓地庙堂时自然流露的情感视为“千古不磨之心”,说明人的内在道德不依赖外求。诗中“涓流”“拳石”比喻心中微小而真实的道德感,可以汇聚为浩大之理。反观那些执着于章句考据者,陆九渊视之为“支离事业”,既琐碎又失根本。
陆氏兄弟的诗,皆以“道在吾心”为核心立论,主张简易、直接地“发明本心”,明显反对朱熹所坚持的“格物致知”“读书穷理”的知性之路。陆氏兄弟将“道统”寄托于“心”的传承,虽意在肯定本心之普遍性,但陆九渊却指出不应言“古圣独有”,而是“斯人千古不磨心”,人人皆可有之。
朱熹听诗之后不悦,正因其中夹杂了对其注经治学方式的讽意。诗句“留情传注翻蓁塞”批评朱子“好作经注传疏”,却反致人之“本心”埋没不彰。
紧接着,又辩论了几天。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氏兄弟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并大谈了一通收敛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的重要,还想了一个“尧舜之前何书可读”的问题准备难倒朱熹,为陆九龄劝阻,最后,双方互不相下。
这场思想交锋延续至六月初八方止。虽然“鹅湖之会”并未实现“会归于一”的理想目标,反而揭示出理学与心学间从本体论到方法论层面的深层裂痕。但正如历史所铭记的那样,这次分歧并未导致决裂,反而促使双方更加清晰地理解彼此思想的立足点,并在事后各自表示要认真思考对方观点,力求克服己见之偏。这也许正是思想交流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尽之会
鹅湖之会的表层是学者之间的讨论,实质却是对儒学根本问题的不同理解。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理与心”的关系,也就是世界本原和认识方式的问题上。这场争论不仅是学理上的,也是对“如何为人”“如何治国”之根本路径的分歧。朱熹担心,心学在强调“我”心固有之“理”的同时,也就强调了“我”;在适当的历史条件下,“理”的内涵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我”的个人之见就可能代替儒学规范,这样,异端思想就可能脱颖而出。
值得说明的是,在南宋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氛围中,两人虽方法各异,但志向是一致的——皆是为了建立一个有理性、有秩序、有道德的社会。所以,鹅湖之会虽然结束了,但朱熹与陆氏兄弟的交流并未中断。
陆九龄会后致信朱熹,自陈在鹅湖之言有所偏颇。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与陆九龄重逢于铅山,朱熹称“本人旧时持论亦好高,近来渐渐近下,渐渐着实”。两人谈笑风生,以诗文互赠。朱熹特别对“鹅湖之会”二陆的诗做了回应:“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他反思自身学问应该更加“邃密”,也嘉许陆氏兄弟治学更加“深沉”。陆九龄去世后,陆九渊请朱熹为其兄撰写墓志铭。朱熹应允,并邀请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陆九渊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文,慷慨激昂,朱熹大为赞赏,认为其切中时弊。
但二人之间的思想分歧仍在延续。他们围绕“无极与太极”“阴阳之理”等问题展开书信辩论,互揭对方学说与佛禅渊源,争执不休。然而,这种争论并未损害彼此的尊重,反而促成学理深化。
晚年的朱熹,对陆九渊之学持更开放态度。他指出陆学虽“似禅”,但“尊德性”方面“多持守可观”。在与功利主义思潮抗争时,他甚至呼吁“兼取两家之长”,反对学派间的互相攻讦。
正如黄宗羲所言:“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鹅湖之会是一次未尽之会,也是一种不断展开的对话。朱熹和陆九渊虽各持其道,却都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千年之后回望这场辩论,其意义早已超越是非胜负,而成为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种恒久的张力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