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时光的东方美学密码
文章字数:1537





黄福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发起和参与制订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地方标准和《红木家具》国家标准,是《仙作古典家具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以工艺家具快刀“拉花”技法称绝,作品亮相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峰会会场、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会场、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场等,2015年获得米兰世博会金奖,作品《麒麟交椅三件套》《素面琴案两件套》《三弯腿圆凳》等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满雕云龙纹宝座》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已获国家级金奖28项,银奖12件,获版权保护568项。
晨光初透,三福艺术馆的木屑在光束中起舞。黄福华立于一方檀木前,刻刀轻旋,木纹间跃出云龙纹的脊线,鳞爪张扬处似有风雷涌动。这位国家级仙作非遗传承人,以四十载春秋磨砺出一双手——掌心沟壑纵横,指尖却细腻如笔,能将千年文脉雕进木头的肌理。
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福华与两位胞弟创立三福品牌,誓言让红木古典家具文化重绽光华。“古典家具的魂,在方圆规矩里藏着天地。”黄福华抚过紫檀圈椅的“S”形靠背,曲线如书法提捺,既有明式家具的简逸空灵,又暗合人体工学的精妙。他执拗地守着祖传的“三分凿七分悟”:“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刻在木头里的天道。”他独创的“三线定位法”,将器物比例分解为基准线、辅助线、修正线,让罗汉床的束腰与牙板衔接如流水过石,八仙桌的冰盘沿线条似玉璧含光。在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的检测报告中,三福家具榫卯误差始终控制在0.2毫米内,这是数字化时代对古老《鲁班经》的致敬。
黄福华的选料簿上密布朱砂批注,字迹如刀刻斧凿:“缅甸花梨木纹似流水,宜作禅椅;老挝红酸枝金星隐现,当为御案……”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他携《麒麟交椅三件套》惊艳亮相,椅背透雕的瑞兽脚踏祥云,榫卯间暗藏《营造法式》的智慧密码。两年后,金砖厦门会晤现场,他特供的《满雕云龙纹宝座》被专家盛赞“五爪腾云处,可见永乐气象”,最终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最令他动容的,是2016年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的《素面琴案》——案面木纹如焦尾琴断纹,正是他苦寻十年方得的“天地文章”。
“非遗要活在当下人的呼吸里。”2020年,三福产业园内数控机床嗡鸣,黄福华却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在一号楼。 他将“相木”技艺升华为一门哲学,更独创“五色髹漆法”,以朱砂、石青、金箔入漆,让清式家具的富丽堂皇与宋元漆器的温润如玉共生。
2023年推出的“三福博物馆”,“惊鸿系列”展台上,嵌珐琅的南官帽椅与3D打印的铜包角相遇。黄福华笑言:“老祖宗的智慧要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他主持研发的“非遗活化工程”,将仙游木雕与AR技术结合——手机扫过《兰亭集序》屏风,王羲之的墨迹便在虚拟空间中流转。
黄福华指着一组2022年试运营时展出的清代拔步床:“当年匠人把《二十四孝图》刻在床围,今日我们用AR技术让故事‘活’过来。”这尊2023年赠予越南领导人的《梅兰竹菊围屏》,每一扇都在讲述中国人的气节。”当北京大兴机场贵宾厅的《祥云纹多宝阁》映出来自五大洲的星光,当厦门佛事展上的《莲花供桌》承托起不同文明的香火,这位非遗守夜人始终坚信:每一刀刻下的不仅是纹样,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每一件走出国门的家具,都是移动的华夏文化方舟。
暮色浸染仙游城,三福艺术馆的直播间正热火朝天。“00后”主播手持“木上”系列镶百宝嵌镇尺,细数2023年莆田质量奖背后的匠心故事。而黄福华仍在工作室打磨那柄祖传平口凿,刀锋过处,一段海南黄花梨上绽开重瓣莲花,瓣尖的露珠将坠未坠——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手艺人赋予木头的呼吸与心跳——似他四十年来在传统与现代间辟出的道路:根脉深扎泥土,枝叶拥抱新阳。
(郑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