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闽茶香飘四海 侨心根系故园
文章字数:2595
  “仙山云雾出好茶,古木青石沥泉甘,陶釉无端添水色,雅气浑成沁茗芳。”闽地多山,气候温润,云雾缭绕,自古便是中国产茶大省。闽茶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兴于唐朝,盛于宋元,发展于明清,风靡于现代。福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山、海、侨资源丰富,历史上闽茶就已闻名中外,行销世界。
  无论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桐木关的金骏眉,还是安溪的铁观音;无论是福州的茉莉花茶,还是平和的白芽奇兰,或是永春的佛手……那一株株的茶树都承载着闽人对茶的执着,那一片片的茶叶都凝聚着闽山闽水的滋养,那一缕缕茶香,更灵动着古老闽越大地的福韵。闽籍侨胞将家乡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一盏盏闽茶里,不仅蕴藏味觉的记忆,生活的哲思,心中的乡愁,更沉淀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的印记。
  岩骨花香,游子的感恩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的峭壁岩缝之间,汲取天地之精华。其独特的岩韵,得益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举子赴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病倒,幸得天心寺的僧人以茶相救,才得按时参加科举,还高中状元。为了报答这份恩情,这位状元回到武夷山,并将身上的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从此这些茶树被称之为“大红袍”。这六株母树大红袍历经360多年的风雨,依然枝繁叶茂,成为坚韧与感恩的象征。
  对于闽籍侨胞来说,大红袍不仅是茶叶,更是精神的寄托。在19世纪末,许多闽北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他们随身携带的,除了简单的行囊,便是一包大红袍茶叶。这茶叶成为故乡的庇护和真挚的祝福。每当思乡情切,泡一盏大红袍,茶汤入口,是故乡的碧水和丹山;茶香萦绕,是故乡的岩骨与花香。
   醇鲜回甘,融合的珍品
  “相思玉液色丹霞,雾裹云封桐木芽。纤指拈来歌串串,情深款款落香茶”,这是专门吟诵闽地茶香的一首古诗,将之用于金骏眉的描写,正恰其分。
  金骏眉,源于武夷山桐木关海拔千米以上的茶园,是正山小种红茶优良制作工艺继续传承和不断融合创新的珍品。其名字的由来:“金”是原料珍贵如金,产量稀有,只采用头春头芽,一年一采;“骏”是取自首创制作人梁骏德的名字;“眉”是因为观赏到茶条紧秀,细嫩如眉,且“眉”也寓意着长久和长寿。
  400多年前,桐木村就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诞生了红茶鼻祖正山小种。2005年,金骏眉的问世,不仅开启了武夷山红茶的新篇章,更让中国红茶如“骏马”再次奔向世界各地。金骏眉是侨胞们待客的极品,金黄透亮的茶汤中品到馥郁的花香蜜香果香,品到了故乡融合创新的智慧。
  香高韵显,出海的“侨销茶”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安溪的铁观音,因其“兰花香”和“观音韵”被世界茶人所认可和喜爱。相传清雍正三年,一位安溪西坪茶农,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像前敬奉清茶,数十年不辍,观音感其虔诚,托梦指引他找到一株茶树。随后移植到家中一口旧铁鼎里细心培育。这株茶树制成的茶叶,茶色黛绿,重实如铁,香气独特,滋味悠长,因是观音菩萨托梦所赐,故命名为“铁观音”。
  早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铁观音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遍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58个国家和地区。19世纪末,在东南亚的安溪侨亲积极经营家乡盛产的名茶,推广安溪茶文化,让铁观音成为畅销东南亚的“侨销茶”。
  每逢佳节,侨胞们都会泡一壶铁观音,供奉在祖先牌位前,祈求平安与庇佑。敬饮一杯安溪奇茗铁观音,这“香高韵显”里是闽南大地的气息,是侨胞们对故土的信仰与记忆。
   清雅鲜灵,闽都的“人情味”
  宋人江奎有一首盛赞茉莉花的诗句:“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闽人将这“人间第一香”的茉莉与茶“邂逅”,便有了传世佳茗茉莉花茶。
  “茉莉”与“莫离”谐音,福州的茉莉花茶是将茉莉鲜花与烘青绿茶窨制融合的杰作。“茶引花香,花益茶味”诉说着闽江两岸的温柔和闽人精益求精的匠心。“茶为骨,花为魂,见茶不见花”,这是福州茉莉花茶的独特之处,一直是外事国礼,享誉海内外。
  冰心则在《还乡杂记》中写道:“我所到过的亚、非、欧、美各国都见到辛苦创业的福建侨民……在她们家里、店里,吃着福州菜,喝着茉莉花茶,使我觉得作为一个福建人是四海都有家的。”
  茉莉花茶也成为侨胞们馈赠亲友的佳品,一罐罐茉莉花茶,承载着他们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一盏盏茉莉茶汤,香气沁人心脾,滋味鲜醇绵润,是闽籍侨胞心中芬芳永存的“茉莉乡愁”。
  奇香兰韵,平和的思念
  “我想勾勒出深谷中的超逸之兰,它的幽香,与故乡的茶品不期而遇”,这是现代诗人张朝晖对白芽奇兰的吟咏,散发出故乡香气的美好记忆。
  平和的白芽奇兰,因其芽头白毫显露,带有独特的兰花香气而得名,这种茶生长在福建省最南端,汲取山泉与云雾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山韵和留香。
  出生于平和坂仔的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曾用英、汉双语向世界传播漳州茶文化。他说“茶须静品”,唯有在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境地里,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他还说“茶是凡间纯洁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续中,都须十分清洁。”他对家乡茶的理解,也让更多海内外友人了解白芽奇兰的故事。
  禅茶一味,心灵的慰藉
  “渔舟久别桃溪涨,寻梦当年红火炉。溅玉颜开金佛手,凝烟香透紫砂壶。”
  永春佛手,相传是将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培植出来的,因叶形似佛手而得名。这种茶不仅滋味独特,更因其名而自带禅意。佛手茶的制作,需将茶叶揉捻成佛手状,既考验手艺,又蕴含深意。弘一法师曾三次入闽,多次前往永春,在品尝过佛手后,对佛手茶情有独钟,并题下了“永春佛手,如遇知己”的墨宝。
  永春佛手的产量很少,以前主要在闽南当地人和东南亚华侨之间流通,也是著名的“侨销茶”之一。当年很多闽南人下南洋,念着的就是这一口带着心灵慰藉和故乡温度的佛手茶。佛手的禅茶一味,也提醒着华侨们不忘根,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闽茶,是闽山与闽水的对话,是闽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武夷山的岩茶、桐木关的红茶到安溪的铁观音,从福州的茉莉花茶,平和的白芽奇兰到永春的佛手,每一片茶叶都诉说着闽人闽地的故事。这些茶叶,不仅滋养了身心,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飘向世界各地,成为连接闽地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如今,在世界各地,一盏盏闽茶里,有游子对故乡的感恩,有先贤创业创新的见证,有华侨对家乡的思念,更有中华文化“茶和天下”的力量。闽茶香飘四海,侨心根系故园,这是根与叶、初心与传承、闽茶与侨心的念念不忘。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