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妈祖信俗数字化保护赋能两岸融合发展
文章字数:2701
  妈祖信俗,如同中华文化海洋中的璀璨明珠,自北宋时期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产生,穿越历史波涛,明末清初植根台湾,成为维系两岸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妈祖信俗更成为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的重要力量。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的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这一政策为深化妈祖信俗保护与传承,促进两岸文化融合提供新契机。为此,莆田市社会主义学院、莆田市海外联谊会携手组建专题调研团队,深入探访相关部门与机构,细致研讨妈祖信俗的保护现状与对策,力图以妈祖信俗数字化保护为抓手,为两岸融合贡献力量。
   一、妈祖信俗的传统保护方式与局限
  当前两岸对妈祖信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主要依赖于纸质档案、技艺和仪式传承、宣传教育和举办文化活动等传统方式,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保护机制,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文献资料日趋完善。学术界对妈祖信俗研究热情高涨,成果丰硕。以莆田学院为例,该学院出版了两辑共计40卷的《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极大丰富妈祖文化研究的资料宝库,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技艺仪式薪火相传。妈祖信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仪式传承至关重要。国家级与地方级传承人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方式,确保妈祖信俗精髓得以传承。
  (三)特色活动深入拓展。通过举办妈祖文化节、文化旅游活动等,两岸人民对妈祖信俗的了解与参与程度不断加深。这些活动增强公众对妈祖信俗的认同感与尊重感,为信俗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四)教育宣传不断深化。学校教育融入妈祖信俗内容,通过书籍、电影、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宣传妈祖信俗故事与价值观,年轻一代对妈祖文化的认识与尊重不断提高。
  (五)交流合作提质扩面。截至2024年,湄洲岛已成功举办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成为国际间交流妈祖文化的重要平台。这些活动提升妈祖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契机。
  然而,传统的保护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保存难题凸显。传统的保存手段难以应对广博且细腻的文化内容,加之传承人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一代的参与度不足,导致众多宝贵的文化信息面临消逝的风险。二是宣传范围受限。传统的宣传模式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社群,难以广泛触及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三是研究进程受阻。缺乏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支持,极大地降低研究工作的效率。四是交流渠道不畅。两岸妈祖信俗文化的交流互动尚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机制。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妈祖信俗保护与传承新路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妈祖信俗数字化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今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兴技术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已成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和活力的必然选择。妈祖信俗的数字化保护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机遇
  1.技术助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妈祖信俗数字化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保护方式的局限性,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为公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学习机会。
  2.市场需求:在虚实结合的技术背景下,文化消费场景日益多样化。公众对妈祖文化的兴趣和需求日益增长,数字化建设能够满足公众对妈祖文化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两岸学者、文化工作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二)挑战
  1.技术标准不统一。数字化平台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技术兼容性问题,影响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2.资源整合不充分。两岸在妈祖信俗数字化资源方面的积累和开发程度不同。一方面,数字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另一方面,资源往往分散在两岸各地的宫庙、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3.用户粘性待提升。目前,一些妈祖信俗数字化平台的功能相对单一,主要停留在资料展示和信息查询层面,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这导致用户对平台的粘性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的使用习惯。
  4.文化诠释存分歧。在数字化展示过程中,两岸对于妈祖信俗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这可能导致在数字化展示中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来满足两岸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三、妈祖信俗数字化保护的对策建议
  针对妈祖信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合作转换机制,实现技术互通互用
  针对技术标准不统一、合作壁垒问题,建议建立两岸数字化技术合作转换机制,共同制定适用于两岸的妈祖信俗数字化技术标准,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与互认,也可以考虑在数字化平台中设置技术转换模块,实现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转换和兼容。推进两岸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数字化水平,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二)整合两岸数据资源,促进信息共建共享
  针对资源开发程度不同、整合不充分问题,建议完善两岸数字化资源数据库,通过高清摄影、录音、录像、三维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两岸妈祖信俗相关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视频资料、妈祖宫庙、技艺仪式、民俗活动、非遗传承人等进行全面采集、分类与整理,完善数字化档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永久性保存,为两岸共同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全面真实系统高精度的文献数据。
  (三)构建互动展示平台,增强文化魅力活力
  针对平台功能单一、用户粘性不足的问题,建议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妈祖信俗数字化展示平台,注重平台的界面设计和交互体验,利用VR、AR、3D建模、交互设计、虚拟重现等数字化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展示场景,创新非遗数字化展现形式和手段,如虚拟展馆、互动展览、在线讲座等形式,吸引用户沉浸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加深两岸人民对妈祖信俗的认识,激发两岸年轻一代的兴趣,为妈祖文化的传承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四)深化文化诠释交流,增进两岸融通融合
  针对两岸文化诠释分歧的问题,建议加强两岸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除了举办两岸妈祖文化论坛、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外,可以考虑在数字化平台中设置文化交流板块,特别是跨领域文化交流,鼓励两岸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例如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工艺美术大师、信息技术专家和民间艺术传承人,分享和讨论两岸妈祖文化的异同点,增进两岸共识,合力推动妈祖信俗的保护和传播。
  综上所述,以妈祖信俗数字化保护为抓手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应对和解决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共同推动妈祖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唐明彦 莆田市社会主义学院统战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玲玲 莆田市社会主义学院统战教研室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