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侨批中的爱与期许
文章字数:1817
  过去,华侨华人早早迈出国门,却因目不识丁,多以苦力谋生。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之时,格外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将目光投向家乡的亲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家人获得教育的机会,改变命运。这朴实的期待随着声声关切记录在一封封侨批中,读之是如此真实、鲜活而动人。
  父 爱 深 沉
  20世纪30年代,泉州南安旅沙捞越华侨刘谋珍每月定期寄批回家,在短短的批信中,他不断叮嘱妻子,要督促子女勤学温习、拖欠学费应主动送还先生,“两儿读册须当教骂为重,切不可放他远游,以成废人。两儿学费切当送还为重,切不可与人迫讨。”
  在同一封侨批的两张内信中,他给妻子的内信以行楷书写,给两个孩子的信文则特地用正楷书写,想是希望年幼的儿子刘永城和刘永坡一字一句细细阅读。
  他在信中说,只身前往南洋,就是想赚钱维持家庭生计、凑够孩子学习的费用。他希望孩子们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成长成材。一个苦口婆心劝学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手书通告。永城永坡两儿收知:谨启者,近闻得接汝母亲回来家批,内云城儿现季七册,永波读第几册?伏望观(关)心勤学,为之一。父为了家庭困苦,两儿读书,望卜进步,父因致往南洋求利,必安家庭日食,并儿读册学费之用。儿必帮忘(忙)家内看顾小妹为要,免父在外远望。切不可乱言,须当信实为一。汝外妈处,如鸿(逢)星期日,兄弟同往请安。看顾九郎小弟为一。咱家凡事听汝母教训。入学堂听先生指教,切不可远游。余无别言。
  时光荏苒,8年后,女儿翠花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刘谋珍对儿女一视同仁,叮嘱妻子要送女儿入学读书。在信末,他嘱托妻子,千万别忘了把孩子的近照附后寄出。父亲对孩子的思念,尽在这些细节中。
  翠花女儿幼小,暂要长成,须送入高山小学读书……另者,永坡、翠花男女儿摄照像付来,余夫一观,切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据统计,我国文盲率高达80%,夜校成为政府开展农民扫盲运动的有力支持。这点在侨批中也有体现。
  在旅菲华侨傅梦痕寄给女儿傅玉珊的信中,父亲交代女儿初中毕业后要继续深造。傅梦痕充满信心地说:“在以前,我很恐怕我没有力量可以给汝读到大学毕业,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人民政府帮助我们解决学业的问题。只要我们肯用功,将来能够尽国民一份子的责任,升学是没有问题。”
  从侨批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只要肯用功,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海外侨胞深受触动、满怀喜悦地迎接美好未来的到来。
  手 足 情 深
  华侨在外打拼孤苦伶仃,注重团结互助,兄弟姐妹更是不分你我。有的在外谋生,按期按项寄款赡家,有的则留在家里侍奉父母,打理事务。长兄如父,他们对弟妹的期望,一点也不少。
  上文提到的刘家,大哥刘永城后来也随着父亲的足迹到沙捞越,在和芳号做会计。最初担任实习生,每月工资只能领15天,且“晚夜时有立商业学校温习生活文字,每月须要开六元叻币”,时常为不能加寄家费而惭愧抱歉。但他十分关心妹妹的学习,并准时足额寄回妹妹翠花的学费。
  “我妹翠花有立高山学校读书吗?须用学费多少,希望大人写来言明为一,儿自然应付。顺帮付国币150万元,内抽20万元交翠花学费之用。”
  在1960年8月8日晋江籍马来亚华侨林振华寄给妹妹的信中,他鼓励妹妹利用假期多游览祖国名山大川。
  若你在假期之中太寂寞的话,就利用这日期到咱国名胜之地游玩。如杭州、南京、上海及东北名胜之地。南方有广州、桂林、厦门、汕头等地。一方面可开开眼界,一方面可增加智识不少。经费若干,咱们兄弟能负责。
  泉州南安旅马来亚芙蓉坡华侨刘敦墙在给母亲写信时,常常关心弟弟刘敦填的学习。
  对于小弟,需要教训督促,勤习勤操,切不可使他放荡。敝地所雇之人材,最重文武双全,谋生较为容易。祈知之。
  后来接到弟弟的回信,不禁担心起来,原来是因为“顷接来函,所述均系不明白”。紧接着又是传授方法、又是讲道理,还以自身为反面教材,希望弟弟认真读书。
  到底填弟所读之册是如何?应加以督促信札为妙,以免闹出笑话。前儿曾收接回文一信,连信投递,谅已收到,请参考,应加工究读,不可使他放荡。年龄冠笄,否则多二三年到一段落,找一栖身之所,在社会上谋生才能得到愉快生活,免儿之痛苦,受尽风云打击,忆到童年之事,废学他游。
  翻阅侨批,还能发现里面不仅有长辈对晚辈的劝诫,还有亲友间的勉励;不仅叮嘱要学习书本知识,还有劝告后辈要重视为人处世的道理,甚至还有练好字、做家务、问候长辈、保重身体、游览名胜古迹开阔视野等各种叮嘱。
  跨山越海,纸短情长,字里行间尽是游子的期盼与思念。
  (作者:杨碧琴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