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等一回的闽西客家武术海外交流
文章字数:1598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支系,闽西是客家祖地。闽西众多客家先贤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武术,尤以连城拳、上杭县五枚拳颇具特色。清朝后期,客家人携连城拳到新加坡,与当地武术交流互鉴。一百多年后的甲辰龙年,连城拳传承人黄林、五枚拳传承人丘桂香、丘金莲等,带着闽西客家人再相遇的百年梦想,飞抵新加坡,同世界多国的武林精英同台交流,闽西客家武术之花再次在狮城精彩绽放。
闪耀国际的闽西客家武术文化
闽西客家武术拳种流派众多。
连城拳,源于嵩山少林寺。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今连城县隔川镇隔田村人黄观杰从嵩山少林寺学成归来,在乡里宗族中传授。清顺治十七年
(1660年),又有村人黄思焕在浙江经商期间,吸纳少林派师傅王征南等人武艺的基础上,自创了今日的连城拳。
五枚拳,是为纪念五枚拳创始人清代少林僧尼五枚师太而得名。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凤阳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得其真传,后结为夫妇同回上杭,并将所学发扬光大,创立梅花拳(亦称五枚拳)软桩八法。
巫家拳,流传于省外的湖南,以及省内的三明一带,是为纪念该拳创始人巫必达先生而命名的一个拳种。巫必达为闽西连城人氏。汀州(长汀)段家拳起于宋、盛于明清,沿袭北派武术之源,兼收南少林之功,博采众长,自成体系,独立一派,是客家武术流派的一支。
闽西客家人基于强身健体和养气壮力的需要,对客家武术情有独钟,习武之风兴盛。清末,少林正宗拳械“五梅拳”传入上杭县,该县的蓝溪、黄潭、太拔、中都一带乡村,男女老少普遍精于此拳,涌现了一批习武精英。今上杭临江镇人丁锦堂在同治十年(1871年),被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上杭县今临城镇石砌村的钟宝三曾担任清朝的福建水师提督,出生于武术世家。今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的丘桂香是上杭县五枚拳的第八代传承人,
13岁师从严父练习五枚拳,现为上杭县五枚拳协会会长。丘金莲同为第八代传承人,14岁开始练习五枚拳,现为上杭县五枚拳协会副会长。丘桂香的祖父丘昌才年轻时,师从本县今蓝溪镇黄潭村人龚荣煌、龚德林叔侄习武。
伴随着客家人的脚步,闽西的客家武术也“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传播至东南亚一带。其中,连城拳于清后期,经广东省大埔县的客家人传入新加坡。其后,传播至欧洲的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美美与共的国际武术交流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连城拳走出祖地“摇篮”,扎根新加坡,也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光。
11月2日,国际琼派功夫与客家拳传统武术观摩会的武术展示如期在新加坡的芽笼士乃民众俱乐部举行。来自中国、新加坡、荷兰、比利时、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22类拳种代表,依次登台表演。
此次国际武术交流盛会,连城县的黄林、罗裕权、黄德林、黄建忠、谢金鸾5位连城拳传承人,以及上杭县五枚拳传承人丘桂香、丘金莲如约参加,在舞台上展示了连城拳、五枚拳,赢得了现场观众、武术界同行们的阵阵掌声。
就在活动结束的第二天(11月6日),荷兰人Antoine(安端)携带学生Nick(尼克)在新加坡举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正式入门成为客家拳(连城拳与刘家教刘凤山派)在欧洲的第二代传人。
此次的交流,对丘桂香而言,也是收获满满。她不仅结识了不少国内外的武林高手,更让她出乎意料的是,首次“走出”国门的五枚拳赢得了旅居新加坡的乡亲连连点赞。在观摩会武术展示的当天,新加坡上杭同乡会筹备会长黄春祥与十多位乡亲前来助阵、观摩。表演结束后,黄春祥由衷赞叹说:“真是太厉害了,出神入化。以前不知道上杭还有五枚拳这一拳种,而且还是女子武术,大开眼界,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荷兰客家拳学院的Antoine Graventein也竖起大拇指,对丘桂香、丘金莲的不俗表现点赞。
此次活动也在丘桂香心里埋下了一颗心愿火种,她希望上杭县五枚拳今后走出去方面有新的突破,也像新加坡的连城拳与刘家教刘凤山派那样招收“洋弟子”。丘桂香表示,今后会尝试借助融媒体的技术力量,“借船出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海外的武术团体、武术爱好者互动交流,把闽西客家武术传播得更远、更广。
(作者俞如先,中共龙岩市委党校教授)
闪耀国际的闽西客家武术文化
闽西客家武术拳种流派众多。
连城拳,源于嵩山少林寺。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今连城县隔川镇隔田村人黄观杰从嵩山少林寺学成归来,在乡里宗族中传授。清顺治十七年
(1660年),又有村人黄思焕在浙江经商期间,吸纳少林派师傅王征南等人武艺的基础上,自创了今日的连城拳。
五枚拳,是为纪念五枚拳创始人清代少林僧尼五枚师太而得名。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凤阳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得其真传,后结为夫妇同回上杭,并将所学发扬光大,创立梅花拳(亦称五枚拳)软桩八法。
巫家拳,流传于省外的湖南,以及省内的三明一带,是为纪念该拳创始人巫必达先生而命名的一个拳种。巫必达为闽西连城人氏。汀州(长汀)段家拳起于宋、盛于明清,沿袭北派武术之源,兼收南少林之功,博采众长,自成体系,独立一派,是客家武术流派的一支。
闽西客家人基于强身健体和养气壮力的需要,对客家武术情有独钟,习武之风兴盛。清末,少林正宗拳械“五梅拳”传入上杭县,该县的蓝溪、黄潭、太拔、中都一带乡村,男女老少普遍精于此拳,涌现了一批习武精英。今上杭临江镇人丁锦堂在同治十年(1871年),被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上杭县今临城镇石砌村的钟宝三曾担任清朝的福建水师提督,出生于武术世家。今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的丘桂香是上杭县五枚拳的第八代传承人,
13岁师从严父练习五枚拳,现为上杭县五枚拳协会会长。丘金莲同为第八代传承人,14岁开始练习五枚拳,现为上杭县五枚拳协会副会长。丘桂香的祖父丘昌才年轻时,师从本县今蓝溪镇黄潭村人龚荣煌、龚德林叔侄习武。
伴随着客家人的脚步,闽西的客家武术也“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传播至东南亚一带。其中,连城拳于清后期,经广东省大埔县的客家人传入新加坡。其后,传播至欧洲的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美美与共的国际武术交流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连城拳走出祖地“摇篮”,扎根新加坡,也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光。
11月2日,国际琼派功夫与客家拳传统武术观摩会的武术展示如期在新加坡的芽笼士乃民众俱乐部举行。来自中国、新加坡、荷兰、比利时、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22类拳种代表,依次登台表演。
此次国际武术交流盛会,连城县的黄林、罗裕权、黄德林、黄建忠、谢金鸾5位连城拳传承人,以及上杭县五枚拳传承人丘桂香、丘金莲如约参加,在舞台上展示了连城拳、五枚拳,赢得了现场观众、武术界同行们的阵阵掌声。
就在活动结束的第二天(11月6日),荷兰人Antoine(安端)携带学生Nick(尼克)在新加坡举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正式入门成为客家拳(连城拳与刘家教刘凤山派)在欧洲的第二代传人。
此次的交流,对丘桂香而言,也是收获满满。她不仅结识了不少国内外的武林高手,更让她出乎意料的是,首次“走出”国门的五枚拳赢得了旅居新加坡的乡亲连连点赞。在观摩会武术展示的当天,新加坡上杭同乡会筹备会长黄春祥与十多位乡亲前来助阵、观摩。表演结束后,黄春祥由衷赞叹说:“真是太厉害了,出神入化。以前不知道上杭还有五枚拳这一拳种,而且还是女子武术,大开眼界,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荷兰客家拳学院的Antoine Graventein也竖起大拇指,对丘桂香、丘金莲的不俗表现点赞。
此次活动也在丘桂香心里埋下了一颗心愿火种,她希望上杭县五枚拳今后走出去方面有新的突破,也像新加坡的连城拳与刘家教刘凤山派那样招收“洋弟子”。丘桂香表示,今后会尝试借助融媒体的技术力量,“借船出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海外的武术团体、武术爱好者互动交流,把闽西客家武术传播得更远、更广。
(作者俞如先,中共龙岩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