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两岸同心绘新图 共筑万村融合梦
文章字数:4907
    ▲2023年“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暨两岸红茶文化节活动现场 (韩惠彬/摄)

    ▲林亦奇(左)与当地民众交谈 (省金门联供图)

    ◀彭安源(左)在茶厂忙碌    (大田县委统战部供图)

    ▲福安市南岩村 (福安市委统战部供图)

  福建省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阵地,一直在努力探索海峡两岸发展新路。在这里,不仅有着同出一脉的历史渊源,更有新时代下两岸青年携手共进,共筑乡村振兴之梦的生动实践。
  发挥统战力量 精准助力乡建乡创
  在南平市光泽县,有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新式茶馆——“GANKENG1662城市会客厅”,这是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台湾“见学馆”团队为光泽规划设计的一张新“名片”,也是台湾团队为干坑红茶打造的统一品牌。
  与台湾团队共同开发“城市会客厅”的茶农陈美玲告诉记者,这种合作方式让干坑红茶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每公斤干坑红茶价格已从过去的四五百元上涨至现在的上千元,让茶农们对干坑红茶重拾信心。
  光泽县司前乡干坑林场位于华东屋脊武夷山脉核心地带,是世界红茶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几百年来,这里盛产野生红茶,茶树生长在海拔700~1500米的高山上,由于常年气温低,茶叶一年只采一季,目前仍保留着传统的烟熏制作工艺。
  “在干坑,从事红茶制作的本地茶农有200多人,除了三家较有规模的茶企外,其余五六十家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司前乡党委书记陈晟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没有统一的品牌,外界对干坑红茶并不了解,也因此,干坑红茶议价能力弱,茶叶价格随市场波动剧烈。
  2020年,民革福建省委会同台湾“见学馆”团队来到光泽、走进了干坑,用文化为干坑红茶赋魂,打造独属于光泽的红茶品牌。
  在来到光泽之前,民革福建省委会已经在宁德市霞浦县八堡村、福州市永泰县等地,举办“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
  近年来,民革福建省委会发挥对台优势,通过深耕“同心”品牌,引进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借鉴台湾地区乡村建设和品牌运营等成熟经验,在福州市永泰县长庆镇中洋村、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三楼村、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乡干坑林场、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前汾溪村四地开展研修营活动,以产业活化带动乡村活化,积极探索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福建样板。
  如今,福州市永泰县长庆镇已建成100亩李果生态采摘园,5500平方米的两岸李果观光工厂主体部分已投入运营;南平市延平区三楼村3000平方米的红河谷山庄和两岸婚庆产业基地试运营,光泽县以红茶为主题的800平方米城市会客厅、7000平方米的两岸红茶观光工厂已正式运营……“在我们福建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乡村活化的路径也越来越清晰。”民革福建省委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产业情况,引导乡村产业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民革福建省委会促进了一批项目的落地转化,给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干坑云雾锁,红茶世代香。在这个“大众旅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五一”期间,光泽县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区建设,立足生态茶园的资源优势,推出秘境风景道和省际风景道,一条以寻茶、品茗、健走、野营、骑行为一体的秘境茶旅路线正在光泽县徐徐展开,拥抱八方来客。
  在“福建南大门”——漳州诏安县,屹立着一座被称为“腊屿祥麟”的古塔祥麟塔。古塔旁就是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腊洲村。走进腊洲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宽阔的村道、丰富多彩的墙绘、绿草如茵的渔村公园。
  2019年,在省金门联的牵线下,台中建筑师公会的建筑师林亦奇带领团队来到腊洲村。台湾设计团队广纳村“两委”和村民的建议,运用台湾乡村发展规划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深入腊洲村走访考察,为乡村建设“把脉问诊”,提供“陪护式”设计咨询服务。
  “村庄就要有村庄的样子。”台湾建筑设计师的话,说进了村民的心坎里。“规划乡村,不是把乡村改变成城市,而是抓住乡村发展的诉求,留住乡愁!”
  如今腊洲村的海堤、道路、旅游公厕、公园广场、幸福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全方位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连获“中国乡村旅游特色村”“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漳州市十佳最美渔村”等荣誉。
  “村里变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镇村干部鼓励我,增加一个产业,多一些收入。”腊洲村村民沈大勇表示,在腊洲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利用自家庭院开了“海鲜农家乐”,既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在“生态+旅游+渔业”产业链带动下,腊洲村融合渔村、花海、历史遗址、风俗节日等元素,组织策划实施四季花海、DIY海鲜土窑、环山步道及新式赛龙舟等一批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产业,以闽台乡建乡创项目激活乡村振兴澎湃动能。
  近年来,省金门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先后组织台中市建筑师公会、金门马祖建筑师公会、台湾建筑装饰公会等赴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诏安县建华社区、福鼎市柏洋村等地实地考察乡建乡创项目,成功在福建省落地开工建设多个项目,助力台湾建筑师在福建省设立公司7家。
  盘活产业 共奏乡村振兴曲
  农业,是两岸交流合作起步最早、基础牢固、成效明显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闽台农业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为“两岸一家亲”写下生动注脚。
  在三明市大田县,美人茶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成就了大田的富民产业。2009年,“90后”台湾青年彭安源追随父辈足迹,成功将台湾美人茶种植技术引进大田。“早年,我父亲在大陆走访多地后,最终被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招商引资政策所吸引。”彭安源介绍,父亲1999年来到大田,带来了软枝乌龙、金萱等台茶优良品种和台湾东方美人茶制茶工艺,并从台湾引进了萎凋槽、摇青机、杀青机等百余套制茶设备,改善了大田茶叶的口感和品质,很快就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在两岸青年的努力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大田美人茶从无到有,如今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美人茶4300吨,占全国美人茶产量的70%以上,当地还创建了大仙峰·茶美人景区、美人茶主题馆、美人茶文创园等多个美人茶品牌项目,大田美人茶文创园入驻56家两岸茶企,推动美人茶从两岸交流的“小产业”过渡到民生致富“大产业”。
  黄瑞宝是闽台农业合作的见证者与参与者。2007年,深耕蝴蝶兰产业多年的黄瑞宝,回到自己的祖籍地漳州,入驻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办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攻蝴蝶兰新品种研发与销售,将蝴蝶兰种植成本降低,使蝴蝶兰从高端消费品成为大众商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他的带动下,一批两岸蝴蝶兰企业在漳浦台创园集聚发展。两岸科学家携手破题蝴蝶兰杂交育种关键技术,获得品种权证书的品种就多达34个。如今,漳浦已是全国著名的蝴蝶兰“种苗之都”,现有蝴蝶兰企业30多家,年产蝴蝶兰种苗超5000万株。
  农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乡村旅游业的日益兴荣。
  每到春节前后,龙岩漳平市的台品樱花茶园里,十里樱花漫天开,吸引无数游人共赴迎春浪漫之旅。樱花盛景得益于两岸农业的深入交流,上世纪90年代,台农谢东庆把樱花从台湾引种到漳平市永福镇,自此许多台农接踵而至,也在当地种茶和樱花,历经20多年努力,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加工业、旅游业等,以“樱花+茶园”为核心的产业越做越大,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花卉、物流等行业百花齐放,实现了由传统单一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华丽蜕变。
  在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岩前镇岩前村、莘口镇楼源村等9个村,先后同台湾团队签订“陪护式”服务协议,就陶文化主题文创村、万寿岩文旅小镇景区、楼源村特色栽培产业等重点项目开展乡建乡创设计。小蕉村成功“出圈”,台湾“跨界自造”团队“活化”小蕉古窑址文化,打造五色稻田,开发用纯天然植物染料制作的布包、抱枕等文创产品,和当地政府策划举办了“星期天市集”等活动。如今,“小蕉生活”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去年游客突破18万人次。岩前镇发挥“万寿岩”富硒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凭借星桥、下寨千亩富硒米生产基地,忠山、楼源省控蔬菜基地的资源优势,与台湾团队探索培育农事体验、蔬菜采摘等新业态,开发蔬菜系列伴手礼,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第三产业,打造近郊型现代农业与文旅业融合的新业态。
  安居乐业 我们都是一家人
  2024年2月,在宁德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台胞陈柏菁选择继续留下过年,这是他第三次在南岩村过年。“我现在把家安在了南岩,一个月有二十多天待在村里,算是南岩村的‘新村民’了。”来自台北的陈柏菁,有着导演、教师、音乐人、乡建乡创导师等多重身份,是南岩村民眼中的“斜杠大叔”。
  2018年,陈柏菁“登陆”逐梦,“希望把我在台湾做文创的经验带来这里,因地制宜,助力大陆乡村振兴”。平潭是陈柏菁来大陆的第一站。在这里,他作为台湾基层治理专业引进人才参与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海坛片区光楼村、光裕村的社区营造师,并开设文创工坊、搭建乡村音乐文化广场、组建乡村民宿群……次年,陈柏菁带着成立的福人号召文创团队考察宁德福安南岩村。依山而建的南岩村,有着700多年的历史,40多座形态各异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吸引了陈柏菁。2020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驻村开展陪护式乡建乡创服务。
  三年多的时间里,福人号召文创团队相继打造了10余个项目,推动众厅书院、南岩书院展厅、村委会观景台、村委会春福客栈、台货铺、树瑜伽等多个文化建筑落地南岩村,南岩村也从贫穷落后的“难言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魅力村”。近三年,入住南岩村的“新村民”、返乡的创业人员有100多人,年均游客接待量10万多人次,吸引和接待了北京、黑龙江、上海、山东的游客。
  2023年中秋节前夕,陈柏菁将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接到南岩村。原来,陈柏菁的母亲6岁时随父母离开大陆到台湾,一别就是70多年,一直想回大陆看看。2024年是陈柏菁妈妈回大陆过的第一个春节,陈柏菁说:“两岸同根同源,所以过年习俗差不多,都有放鞭炮、走亲戚等,但大陆的年味相比台湾会浓厚很多。”
  如今,南岩村已被列为2024年度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陈柏菁表示,希望新的一年将南岩村打造成“爆款”,让更多人返乡创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乡建乡创合作“开花结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与陈柏菁怀有共同期待的还有台青曾芝颖,自2016年来榕至今,曾芝颖已在大陆度过了8个年头。从福州闽清梅城到雄江,她以好奇的目光探寻古厝长街里的历史碎片,也尽情感受过青山绿水间的浩然清风。
  “福州给了我们广大台青一个广阔的舞台。”曾芝颖用“先行先试”来形容闽清县引进台湾团队参与乡建乡创的举措。“这给了我一种使命感,我一定要不负重托,把梅城印记的变化以文化纪录片的方式留下来。”
  如今,雄江是曾芝颖的新一站,这一站,她想融入基层社区治理。在村民的支持下,曾芝颖在雄江镇大展身手,协助镇区进行了全方位的立面整治与提升。“很多村民都自发地对院子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有一对爷爷奶奶在自家庭院里建起了小花园,还热情地和游客互动,邀请他们进来拍照打卡。”曾芝颖说,现在,那处庭院已经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打卡点。如今,随着更多乡建乡创项目的落地,村里为村民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多,乡建乡创家园、长者食堂……一个个项目,都凝聚了当地村民的心血与汗水。“雄江的发展,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也希望老村民能和新村民携手并肩,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曾芝颖说。
  两岸一家亲。福建与台湾,两地血脉同源、文化同根,乡建乡创让两岸民众在乡野中互诉亲情、共话桑麻,于田野间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譬如,台盟省委会和省住建厅联合主办的两届“大江论坛·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先后邀请两岸专家,深入实地,就乡建乡创、古厝活化利用、台湾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做法等进行交流。在南平邵武市、福州闽清县、三明三元区,从事乡建乡创的台湾团队分别与省艺术学院、福州大学、三明学院师生团队在田野调查、微景观设计、经验分享、毕业设计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
  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将足迹印在福建的乡野。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已有130多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47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为福建的470多个镇村提供旅游规划、设计创意等服务。
  福建省在探索两岸乡建乡创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更深化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展望未来,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两岸乡村必将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共同绘制出一幅幅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
  (韩惠彬 陈芝)
  (素材支持:民革福建省委会、省金门联、台盟福建省委会、省台办、漳州市委统战部、三明市委统战部、福安市委统战部、大田县委统战部、漳平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