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陈嘉庚的体育强国梦照进现实
文章字数:2842
    ▲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左3)与方方(左2)、庄希泉(左4)、张楚琨(左1)在主席台上观看集美龙舟赛。

    ▶集美学校50周年校庆运动会男子跳高比赛。

    ▶集美学校举行女子篮球赛。

    ◀集美学校与美舰“黑鹰”篮球队友谊赛后合影。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的成绩,最终定格为40金27银24铜,创下了海外奥运会金牌的最佳战绩,再次证明了中国体育不断向前的进取精神。
  回首往昔,在动荡不安、国弱民孱的二十世纪初,“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便指出,“世界文明国,不但学生重视体育,为人毕生未敢放弃,且属尚武精神,对于国家,尤为重要”。他视体育竞赛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为此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提倡女子体育、传统体育、全民体育,希望借此“挽吾国积弱之颓风,矫社会搏沙之陋习”,以振刷士气、雪耻图存,实现“重光我民族”的夙愿。
   正确的胜负观、荣辱观
  1911年,美国人布朗提议“参照世界运动会(即奥运会)的陈例,由中日菲三国发起组织远东运动会,每隔一年在东亚各大都市择地开会”。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选手发挥出色,力压日、菲,获得田径、游泳、足球、排球4项第一和总锦标第一。一时举国沸腾、民心大振。
  陈嘉庚虽远在海外,亦对该项赛事极为关注。他既为胜利欢欣雀跃,更悉心观察各国运动员在竞赛中展现出的精神与风骨。当他听闻日本选手因表现不佳,“终日哭泣不食,自怨贻国家羞”,甚至“致书全国谢过”,并“留心奋励,悉心研究”以期一雪前耻,不由感叹“其民气如此,实在可敬”,认为其知弱图强、后来居上的精神值得借鉴。
  陈嘉庚赞赏失利者“知耻”的勇气,但他对“耻”的含义有着独到见解。他曾多次引用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的名言,“正当之失败,并非耻辱,畏惧失败,才是耻辱”。在他看来,竞技场上的一时胜败乃是常态,将胜利作为逞凶斗狠、争名逐利的资本,或因失利而颓靡不振、固步自封,才是违背了体育竞技的初衷。
  1920年5月,在集美学校第二届运动会上,面对操场上意气昂扬、蓄势待发的体育健儿,陈嘉庚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胜负观,“无论团体、选手,胜者不宜恃胜而相凌,负者亦不必负而自馁,由相竞而相勉,奋发精神。”同时,他对体育功利化倾向也持否定态度,指出一些学生赛前“加意训练,以争一时之优胜,及毕会后则鼓衰力竭,毫无振作之气”,认为这种行为“与体育之旨相刺谬”,希望青年学子互学、互竞、互勖,在良性竞争中超越自我,“以副国人振懦起衰之希望也。”
   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创办集美学校之初,陈嘉庚即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理念。他认为国民“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仔肩”,因此“体育运动为教育中一重要之学科”。他以集美学校为园地,通过对制度、师资、场馆、竞赛的建设与探索,逐步将其体育强国的理念化为现实。
  20世纪20年代,集美学校先后成立体育部、“集美学校体育会”,发布《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体育会章程》,确立体育联席会议制度;30年代,颁布《学校课外活动实施大纲》,明确“体育一科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并对“学业和操行得到甲等及某项运动优胜者,均颁发奖品,籍示鼓励”,通过激励机制,有效扭转了学生“锐意攻书,而对于课外活动不甚注意”的固有习惯。
  陈嘉庚认为,教师是办学之“无上第一要切”。为此,学校先后多次赴京沪一带寻觅良师,先后延聘远东运动会五项全能冠军吴德懋、跳高冠军余怀安,全国运动会高栏冠军邵东平、足球运动员金岩等顶尖选手,以及方万邦、吴邦伟、涂传侖等体育名师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师资队伍。
  为使学生在专业、舒适的场地中开展运动,陈嘉庚坚持“有楼必有场”原则,于20年代在集美学校修建了大型足球场和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从东南亚购买优质草籽,培育天然草皮,并顺应西方近代体育传播需求,在各校建设篮球、排球、网球场地和游泳池、体操室、乒乓球室,为体育教学、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
  陈嘉庚认为体育竞赛能使“优者益勉,负者振奋,故能咸臻完美,而有益于身于家于国”,反之,“若闭门自矜,安知鸟之雌雄,势必日退而后已”。自1919年起,集美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项目包括跳高、跳远、撑杆跳、三级跳远、标枪、铁饼、铁球、高栏、100米、400米、1500米等,并将之定为常例。
  得益于优越的教学环境和物质保障,集美学子在全省、全国乃至亚洲赛场上屡获佳绩,成为当时体育成绩最受瞩目的学校之一。
  20世纪20至30年代,集美学校男子篮球队先后战胜美国海军舰队“黑鹰队”、匹兹堡队,女子篮球队成为国内女篮三强之一,“跨栏王”林绍洲蝉联三届全国运动会110米高栏冠军,女运动员薛匹侠、陈桂花分别打破跳远和跳高比赛的全国纪录,戴树国打破400米全国纪录,林、戴二人还有幸于1936年代表中国远赴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将集美学子昂扬奋进的青春风采展现于世界舞台。
   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陈嘉庚十分重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他对蕴含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国术尤为推崇,认为“国术和国文一样重要,国有文武,文是国文,武即国术”。1929年,他邀请28名永春白鹤拳师组成的“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到南洋巡演,并亲自题赠对联“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一抒胸中之豪气。他将习武风气是否盛行作为判断“乡里之强弱”的标准,认为“入强乡,可听到三种声音,一为读书声,一为打拳声,一为管弦声”,“近数十年,此风已不可复有,有的是吸烟声、赌牌声”,希望青年人保持习武强身的良好习惯,免受不良风气影响。为此,他呼吁国民,“爱家的,无不爱其子孙,爱子孙的又无不爱其子孙健康长寿、有好道德,既然如此,也就应该叫子孙学习国术。”
  除国术外,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赛龙舟”亦深受陈嘉庚喜爱。他认为“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南方各省多有斗龙舟之举,相传系为纪念昔贤屈原投水遗俗,但与民众体育有关,有提倡的必要”,于上世纪50年代在厦门围海修筑全国首个龙舟赛专用池“集美龙舟池”,拟定“端阳节龙舟比赛办法”,并亲自组织了7届赛事。
  陈嘉庚曾这样阐释龙舟运动的精神内涵:“扒龙船比赛,不但是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为传承弘扬嘉庚精神,2006年起,集美区政府、集美校委会每年举办“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赛事迄今已吸引来自两岸和其他国家地区的1035支龙舟队、26910人次来厦奋楫竞渡,连续3年获评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今天的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高水平国际赛事,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系统性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民健身热潮持续蔓延,“村超”“村BA”火爆出圈,还原出群众体育纯粹、本真的魅力;国际赛场上,中国健儿团结一心、拼搏奋进,持续刷新“中国速度”、彰显“中国力量”……
  今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我们再次重温陈嘉庚的体育强国梦,庆幸发现,这个梦想已照进现实。
  (潘荫庭/文 陈嘉庚纪念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