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侨批 滴滴家国泪 字字救国志
文章字数:3224
▲1937年10月,晋江东石郭章纯写给儿子郭燕趁的回批。
▲1932年的抗日笺印着“同胞速起!抗日救国!”字样。
▲1932年5月,菲律宾寄晋江的侨批上盖有“欲救国亡,抵制仇货;万众一心,坚持到底”印章字样。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在华夏大地蔓延,闽南也未能幸免。
勠力同心共赴国难
1937年10月,福建晋江东石郭岺乡的郭章纯在寄给马来亚(今马来西亚,下同)太平埠的儿子郭燕趁的回批(注:“批”即“信”)中,记载下了日军在晋江、南安、金门等地进行轰炸并掳掠女子及壮丁的史实。该回批写道:“燕趁吾儿收知……现际咱厝十分扰乱,汝父代替工开炮台及战河[壕],三日登[顶]二日,极于蜗苦矣。金门被日军所占了,登岸捉十六七岁女子40外[多]人,又于[抓]壮丁100外[多]人,带上战船……安海车头[站]被掷炸弹,水头街尾、衙口街被掷伤30外[多]人,此地头安宿未知可能久长乎……”(注:该回批多用闽南方言叙事,[]内为其所表达之意。)
1937年11月,晋江东石蔡长呌在寄给女婿郭燕趁的回批中也称:“惟前日敌机来炸五里桥,以致住民纷纷逃出外乡,以后不知欲变如何?尚难逆料。”这两封回批系一条信息链,讲述了闽南遭受日军袭击的苦难,以及民众被迫逃难等情况。
1937年10月至11月,日军以金门为据点,接二连三地对福建沿海进行骚扰,在闽南沿海投掷炸弹,炸死炸伤了30多人,同时还炸毁了车站、桥梁等交通设施,犯下累累罪行!为防范日军从海上入侵,临海的晋江东石乡当时已征派民工前去挖战壕、筑炮台,加强边防。
在1939年4月25日,菲律宾宿务吴道禀寄往晋江第三区石兜乡吴怡谋的侨批中,也记载了日本敌机轰炸金井及围头的信息。可见当年日军轰炸的次数极多,且范围较广。
而今阅读这些侨批,透过字里行间的描述,仍能感受到当年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严重伤害。
1938年5月,沙捞越(现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古晋刘甫盈寄给居于南安码头刘林乡妻子的侨批内,记述了金门被日军占领、数百金门人南渡沙捞越谋生的情形。战乱所迫,妻离子散,逃生求存,这种无奈的人生痛苦,谁都不愿经历。
在侨批专家黄清海、沈建华共同编撰的《抗战家书》一书中,呈现了马来西亚华侨吴镜明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给妻子林氏的一组侨批,以一个普通海外华侨的角度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很多实际情况和感想。
其中,于1935年8月2日所写的侨批中提道:“中日不宣而战,而日本则行封锁我沿海,违犯国际盟约。我国轮船则不能往来,别国之轮船则帆行无阻。无须自惊,但此次我敌战争全赖上下一心一德,军民合作,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必属我国……”信中,吴镜明对日本的卑鄙行径表示强烈愤慨,同时他也表达了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位爱国华侨发出的正义怒吼,也代表着当时多数国人的心声。
吴镜明在1937年11月2日写给妻子的另一封侨批中又提道:“南洋捐赈灾,买公债为救国,人皆购买,每月平均约三四元……”从这封侨批可以看出,为抵御外侮,支持祖国抗日,南洋的华侨们积极募金救国、捐资赈灾。伟大的爱国情怀让他们做到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勠力同心,共赴国难。
特殊信笺传递抗战信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激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极大愤慨,人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抗日,唤醒民族意识。在一户菲律宾马尼拉与晋江之间往来的家族侨批中,采用上海良晨好友社印制的“抗日笺”,使用时间是1932年至1933年。抗日笺上印有“同胞速起!抗日救国!”口号,左上角印有宣传图案,发人深思。
在菲律宾寄往泉州南安的侨批中,有几张信纸使用的则是菲律宾怡朗友联汇兑信局印赠的信笺,信笺上印有“还我河山”和“岳飞”等,信纸的底色有浅红、浅黄、浅绿等多种。“还我河山”四字据传为集南宋名将岳飞手书的《吊古战场文》与《出师表》墨迹而成,最早刊于《中国形势一览图》扉页。“九一八事变”后,“还我河山”引起当时国人的爱国共鸣,传遍了中华大地,成为爱国精神的象征。侨批笺使用“还我河山”为底纹,体现了一股民族精神,也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前仆后继、抗日救亡。
1940年菲律宾怡朗傅梦痕致南安母亲的侨批即采用“还我河山”信笺(浅黄色),信称:“母亲大人尊前:敬奉者,久疏音问,十分挂念,遥想迩来起居纳福,玉体康安可料也。儿在外幸托粗安,可免介意……关于欲儿回国之事,本甚容易,但因路上十分危险,是以欲归不得,等待战事较平时,自当归家……”由内容可知,当时华侨要归国已非易事。1940年6月,菲律宾“侄光卿”致南安“五婶”侨批采用的也是“还我河山”信笺(浅绿色)。
除了“还我河山”信笺外,当时的华侨华人还流行使用“胜利笺”。1941年8月,马来亚槟榔屿苏孙实致晋江辉川襟兄的侨批写道:“……图仔此番前来,适逢下学期重开之便,业经使之入学读书补习多少,俾免将来投入商场受文盲之苦。最虑者,江水被抽入伍,不知何日能得返家,以慰远念……”信笺为槟榔屿天成公司制造的“胜利笺”,信纸底纹有“长期努力抗战,达到最后胜利”字样,左上角还印有一位持枪的抗日战士。这类信笺供华侨华人书信使用与宣传,以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抗战必胜的信念。
爱国丰碑永不会褪色
1945年9月2日,这一天最大的新闻毫无疑问是日本向同盟国投降。9月3日出版的《解放日报》报道:“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寇签字投降。”消息传开,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尽情地欢呼、歌唱。
1945年9月19日,马来亚华侨黄秀权在寄致永春“三淑母”的侨批中称:“请您勿念。现日本失败投降,重见天日了。国治在这里很好,请您在和平时勿来南洋,不久船轮通行,我母与国治要回祖国。”从信中不难看出,抗战胜利后华人华侨满心欢喜,想尽快返乡探视国内亲属。
“每念家中妻子,未尝不梦寐为怀。”这是1945年农历八月初一菲律宾马尼拉蔡天保在寄给家乡永宁妻子的侨批中写道的。该侨批字数不多,但华侨对于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及对国内家庭的关怀,溢于言表。
1945年9月,旅菲华侨素花发出战后首封问候家乡南安母亲的侨批,寥寥数语,道出女华侨的艰辛、祈盼,以及对家人关爱。该侨批称:“日美开战于今四载矣,云山阻隔,交通不便,以致音信久疏。遥想玉体康健,家中平安否?请速示知。女自菲战争,避难山间,辛苦难以尽述,幸上天庇佑,大小均平安,祈勿介意……”
1945年农历八月十六,马来亚吴镜明寄予妻子林氏的侨批称:“在此苛刻残暴铁蹄之下,度日苦不胜言。幸得今已世界和平,实堪可贺。余今在外平安,贤荆与少儿辈亦皆平安否……”日寇的长期侵略使许多家庭与海外亲人失去联系。抗战一胜利,海外华侨急于要知道家人平安与否,实为人之常情。
抗战胜利初期,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上官世璋致寄晋江深沪詹廷铿的侨批称:“强华会诸会员除蔡祖义、傅维湖及曾道在日人统治期间受杀害外,其余均安好!培书、秀建、延锡均已先后回国,桂枝参加游击,建功不少……大概你已经遇见培书等,已明了菲岛一般情形。”从书信传递的信息来看,“强华会”或是一支民间抗日组织,成员在抗战期间亦曾参与对日的游击作战。为抗战胜利而牺牲的华侨,他们鲜血凝成的丰碑永不会褪色。
1954年,马来亚寄至闽南的一封侨批,记述了一位闽籍华侨老人和庚以自身支援抗日的经历,来教育儿子要有爱国精神。
书信中,华侨和庚回忆他早年“因时势所迫,生活穷难而南渡到马来亚谋生”,从此“立下宏志,披荆斩棘,历尽人间险繁”,进而扩大自营胶厂,“奠下了立足之基”。他“奉循周总理教言,与当大众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侨领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筹赈会,和庚代表马来亚参加大会,后担任马来亚怡保坡组织分会副主席。他虽未回国参战,但带头捐资,并在马来亚宣传募集巨资寄回祖国支援抗日。从整封侨批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和庚作为一名闽籍爱国华侨的奋斗精神,且有以身许国的自觉。
而今硝烟散去,战争远离,但烽火岁月里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了历史最好的见证物。重读这些抗战家书,能感受到坎坷和苦难、思念和牵挂、诀别和希望。重要的是,还能读到先辈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民族精神。“饮其流者怀其源”,抗战家书的存在,更让人珍惜和平、幸福、安宁的来之不易。 (吴拏云)
▲1932年的抗日笺印着“同胞速起!抗日救国!”字样。
▲1932年5月,菲律宾寄晋江的侨批上盖有“欲救国亡,抵制仇货;万众一心,坚持到底”印章字样。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在华夏大地蔓延,闽南也未能幸免。
勠力同心共赴国难
1937年10月,福建晋江东石郭岺乡的郭章纯在寄给马来亚(今马来西亚,下同)太平埠的儿子郭燕趁的回批(注:“批”即“信”)中,记载下了日军在晋江、南安、金门等地进行轰炸并掳掠女子及壮丁的史实。该回批写道:“燕趁吾儿收知……现际咱厝十分扰乱,汝父代替工开炮台及战河[壕],三日登[顶]二日,极于蜗苦矣。金门被日军所占了,登岸捉十六七岁女子40外[多]人,又于[抓]壮丁100外[多]人,带上战船……安海车头[站]被掷炸弹,水头街尾、衙口街被掷伤30外[多]人,此地头安宿未知可能久长乎……”(注:该回批多用闽南方言叙事,[]内为其所表达之意。)
1937年11月,晋江东石蔡长呌在寄给女婿郭燕趁的回批中也称:“惟前日敌机来炸五里桥,以致住民纷纷逃出外乡,以后不知欲变如何?尚难逆料。”这两封回批系一条信息链,讲述了闽南遭受日军袭击的苦难,以及民众被迫逃难等情况。
1937年10月至11月,日军以金门为据点,接二连三地对福建沿海进行骚扰,在闽南沿海投掷炸弹,炸死炸伤了30多人,同时还炸毁了车站、桥梁等交通设施,犯下累累罪行!为防范日军从海上入侵,临海的晋江东石乡当时已征派民工前去挖战壕、筑炮台,加强边防。
在1939年4月25日,菲律宾宿务吴道禀寄往晋江第三区石兜乡吴怡谋的侨批中,也记载了日本敌机轰炸金井及围头的信息。可见当年日军轰炸的次数极多,且范围较广。
而今阅读这些侨批,透过字里行间的描述,仍能感受到当年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严重伤害。
1938年5月,沙捞越(现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古晋刘甫盈寄给居于南安码头刘林乡妻子的侨批内,记述了金门被日军占领、数百金门人南渡沙捞越谋生的情形。战乱所迫,妻离子散,逃生求存,这种无奈的人生痛苦,谁都不愿经历。
在侨批专家黄清海、沈建华共同编撰的《抗战家书》一书中,呈现了马来西亚华侨吴镜明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给妻子林氏的一组侨批,以一个普通海外华侨的角度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很多实际情况和感想。
其中,于1935年8月2日所写的侨批中提道:“中日不宣而战,而日本则行封锁我沿海,违犯国际盟约。我国轮船则不能往来,别国之轮船则帆行无阻。无须自惊,但此次我敌战争全赖上下一心一德,军民合作,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必属我国……”信中,吴镜明对日本的卑鄙行径表示强烈愤慨,同时他也表达了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位爱国华侨发出的正义怒吼,也代表着当时多数国人的心声。
吴镜明在1937年11月2日写给妻子的另一封侨批中又提道:“南洋捐赈灾,买公债为救国,人皆购买,每月平均约三四元……”从这封侨批可以看出,为抵御外侮,支持祖国抗日,南洋的华侨们积极募金救国、捐资赈灾。伟大的爱国情怀让他们做到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勠力同心,共赴国难。
特殊信笺传递抗战信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激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极大愤慨,人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抗日,唤醒民族意识。在一户菲律宾马尼拉与晋江之间往来的家族侨批中,采用上海良晨好友社印制的“抗日笺”,使用时间是1932年至1933年。抗日笺上印有“同胞速起!抗日救国!”口号,左上角印有宣传图案,发人深思。
在菲律宾寄往泉州南安的侨批中,有几张信纸使用的则是菲律宾怡朗友联汇兑信局印赠的信笺,信笺上印有“还我河山”和“岳飞”等,信纸的底色有浅红、浅黄、浅绿等多种。“还我河山”四字据传为集南宋名将岳飞手书的《吊古战场文》与《出师表》墨迹而成,最早刊于《中国形势一览图》扉页。“九一八事变”后,“还我河山”引起当时国人的爱国共鸣,传遍了中华大地,成为爱国精神的象征。侨批笺使用“还我河山”为底纹,体现了一股民族精神,也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前仆后继、抗日救亡。
1940年菲律宾怡朗傅梦痕致南安母亲的侨批即采用“还我河山”信笺(浅黄色),信称:“母亲大人尊前:敬奉者,久疏音问,十分挂念,遥想迩来起居纳福,玉体康安可料也。儿在外幸托粗安,可免介意……关于欲儿回国之事,本甚容易,但因路上十分危险,是以欲归不得,等待战事较平时,自当归家……”由内容可知,当时华侨要归国已非易事。1940年6月,菲律宾“侄光卿”致南安“五婶”侨批采用的也是“还我河山”信笺(浅绿色)。
除了“还我河山”信笺外,当时的华侨华人还流行使用“胜利笺”。1941年8月,马来亚槟榔屿苏孙实致晋江辉川襟兄的侨批写道:“……图仔此番前来,适逢下学期重开之便,业经使之入学读书补习多少,俾免将来投入商场受文盲之苦。最虑者,江水被抽入伍,不知何日能得返家,以慰远念……”信笺为槟榔屿天成公司制造的“胜利笺”,信纸底纹有“长期努力抗战,达到最后胜利”字样,左上角还印有一位持枪的抗日战士。这类信笺供华侨华人书信使用与宣传,以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抗战必胜的信念。
爱国丰碑永不会褪色
1945年9月2日,这一天最大的新闻毫无疑问是日本向同盟国投降。9月3日出版的《解放日报》报道:“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寇签字投降。”消息传开,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尽情地欢呼、歌唱。
1945年9月19日,马来亚华侨黄秀权在寄致永春“三淑母”的侨批中称:“请您勿念。现日本失败投降,重见天日了。国治在这里很好,请您在和平时勿来南洋,不久船轮通行,我母与国治要回祖国。”从信中不难看出,抗战胜利后华人华侨满心欢喜,想尽快返乡探视国内亲属。
“每念家中妻子,未尝不梦寐为怀。”这是1945年农历八月初一菲律宾马尼拉蔡天保在寄给家乡永宁妻子的侨批中写道的。该侨批字数不多,但华侨对于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及对国内家庭的关怀,溢于言表。
1945年9月,旅菲华侨素花发出战后首封问候家乡南安母亲的侨批,寥寥数语,道出女华侨的艰辛、祈盼,以及对家人关爱。该侨批称:“日美开战于今四载矣,云山阻隔,交通不便,以致音信久疏。遥想玉体康健,家中平安否?请速示知。女自菲战争,避难山间,辛苦难以尽述,幸上天庇佑,大小均平安,祈勿介意……”
1945年农历八月十六,马来亚吴镜明寄予妻子林氏的侨批称:“在此苛刻残暴铁蹄之下,度日苦不胜言。幸得今已世界和平,实堪可贺。余今在外平安,贤荆与少儿辈亦皆平安否……”日寇的长期侵略使许多家庭与海外亲人失去联系。抗战一胜利,海外华侨急于要知道家人平安与否,实为人之常情。
抗战胜利初期,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上官世璋致寄晋江深沪詹廷铿的侨批称:“强华会诸会员除蔡祖义、傅维湖及曾道在日人统治期间受杀害外,其余均安好!培书、秀建、延锡均已先后回国,桂枝参加游击,建功不少……大概你已经遇见培书等,已明了菲岛一般情形。”从书信传递的信息来看,“强华会”或是一支民间抗日组织,成员在抗战期间亦曾参与对日的游击作战。为抗战胜利而牺牲的华侨,他们鲜血凝成的丰碑永不会褪色。
1954年,马来亚寄至闽南的一封侨批,记述了一位闽籍华侨老人和庚以自身支援抗日的经历,来教育儿子要有爱国精神。
书信中,华侨和庚回忆他早年“因时势所迫,生活穷难而南渡到马来亚谋生”,从此“立下宏志,披荆斩棘,历尽人间险繁”,进而扩大自营胶厂,“奠下了立足之基”。他“奉循周总理教言,与当大众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侨领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筹赈会,和庚代表马来亚参加大会,后担任马来亚怡保坡组织分会副主席。他虽未回国参战,但带头捐资,并在马来亚宣传募集巨资寄回祖国支援抗日。从整封侨批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和庚作为一名闽籍爱国华侨的奋斗精神,且有以身许国的自觉。
而今硝烟散去,战争远离,但烽火岁月里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了历史最好的见证物。重读这些抗战家书,能感受到坎坷和苦难、思念和牵挂、诀别和希望。重要的是,还能读到先辈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民族精神。“饮其流者怀其源”,抗战家书的存在,更让人珍惜和平、幸福、安宁的来之不易。 (吴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