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济阳楼里追忆归侨诗人蔡其矫
文章字数:2340
  紫帽山为晋江境内第一高山,最高处海拔也就五百来米,不算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早在唐代,就不断有人在山中密林处出世修炼——最后是否成仙,史书没有记载,但道家文化名山是坐实了。如今,紫帽山建设为国家森林公园,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为何起名“紫帽”,文化学者们可能还在考证。不过,紫帽山下那座济阳楼的来历却是明明白白的。20世纪30年代初,印尼泗水华人首富蔡钟泗三兄弟在老家园坂村起了一座南洋式的三层楼豪宅,起名为“济阳楼”。所谓“济阳”指的是远在河南兰考县的济阳古城,这是蔡氏家族的发源地。当年,园坂村还很穷,农家屋子低矮破旧,“忧郁的黑瓦,哀伤的红砖”(蔡其矫《1932年的园坂》)。济阳楼耸起,鹤立鸡群,想必十分惹眼。可见,蔡先生起初建这幢楼,并非用来隐居,而颇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用意。济阳楼设计精心,工料讲究,历经近百年风雨,主体结构还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耸立于园坂村,坚固程度一点也不输现在的新楼,只是增添些许沧桑感——如果仔细品味的话。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富裕了,村子里也盖了不少新房,可怎么看,还是济阳楼让人舒服,让人感觉到与众不同。
  济阳楼主体,中规中矩,敦实沉稳。大门原先匾书“荔谱流芳”四个楷体大字刻在大理石板上,保存完好,非常醒目。两旁对联“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轻轻飘出习习儒风。前者指东汉大文豪、曾任左中郎将的蔡邕,后者指的是宋朝大政治家、曾任端明殿学士的蔡襄。他也是大书法家,有《荔枝谱》留世。两人都姓蔡,都是历史名人,也都带有儒家风范,是蔡氏最为景仰的先辈,由此看得出楼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理想。具备了文化的底蕴,楼还是楼,则不是一般的楼了。
  济阳楼也叫“诗人蔡其矫故居”。父辈盖楼之时,蔡其矫才刚15岁,就读于泉州培元中学。可能那个时候蔡其矫就展现出写诗的才华,甚至尝试过写一些青涩的诗歌,但还不能称之为诗人。专家们普遍认为,他写诗并发表是从投身抗战救亡前线,投奔抗日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任教时开始。到了新中国文学时期,他已经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诗人了。革命时代滋养了蔡其矫的文学思想,可他的诗歌创作却越来越偏向非主流,偏离时代的大主题。他认为诗歌应该抒发主人公真实的感受和感情,应该有浪漫奔放的情怀,应该赞美爱情。他这样想,也这样写,创作相当数量的爱情诗,甚至一度喊出“少女万岁”“爱情万岁”这样当时惊世骇俗的诗句。他的这些作品,与时代的许许多多诗人的作品同样优秀,只是时代没有选择他。当代文学史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新中国文学早期,不少从旧中国走过来的大作家大诗人,无法真正融入新的时代,不得不中止自己的创作,或者被边缘化。蔡其矫是个革命诗人,热情拥抱着时代,讴歌时代,但还是被冷落在一角。
  厚道的家乡接纳了这位孤独寂寥的诗人。有一段时间,诗运和命运都不济的蔡其矫回到家乡,住进了济阳楼。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座普通的洋楼才真正成为诗人蔡其矫的家。我们通常以为诗人是回来抚平心灵创伤的,实际上,人们看得到的是他天天提着个篮子在市场进出,带回家不光每日必需的鱼虾菜蔬,还有花草树木的小苗。到了下午,人们发现他常会在自家的院子里,展示自己的园艺。种花种树,然后从院子里的水井打水,浇花浇树,忙得不亦乐乎。看得出,诗人内心是平静的、坦然的。只有到了夜里,家人都入睡了,二楼有个房间的灯还一直亮着,这是济阳楼专属的诗歌时间,从那个窗口,飘出诗人低沉的朗读声,那是一首诗在诗人胸腔中缓缓流淌。诗人在这里继续写着与时代情调完全不同的诗歌,完全可以不管天下的风雨。“没有你,大海和天空多么单调,/没有你,海上的道路就可怕地寂寞;/你是航海者亲密的伙伴,/波浪啊!”(蔡其矫《波浪》)
  蔡其矫的诗歌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主要在青年们当中流传。青年们就像喜欢手抄本一样喜欢他的诗。这个精神苦闷而迷惘的群体正在等待着引领,任何一点人性的关怀都会让他们激动和感激不已。蔡其矫的诗歌是否有这样的功能还很难说,但他那个时候成为文学青年特别是知青诗歌爱好者们的朋友却是不争的事实。青年诗人们更爱读蔡其矫的诗,更想从他的诗歌中感受温暖与爱情,更多地感受一个新时代最早的传递过来的气息。蔡其矫的诗作自然而然成为诗人们学习与创作的一个中国范本,并且通过这些摹仿,直接催生了一个由一批最有才华最具创新意识的诗人们组成的中国诗歌流派,我们称之为“朦胧诗派”。这个诗派代表性诗人思想来源其实很复杂,并非全归功于蔡其矫一人。不过,所有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都承认蔡其矫对他们的深刻影响。也许,对这群自我感觉良好标新立异的注定会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留名的诗人们而言,对蔡其矫的敬重是他们唯一的情感共识。评论家说,朦胧诗站在蔡其矫的肩膀上。
  晚年的蔡其矫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北京,有时也会回来住几天。年纪越大,回来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济阳楼二楼的灯时亮时灭,多数时候不亮,后来就不再亮了。让人欣慰的是,院子里的花草长势一直很好。当年诗人亲手栽下的桂花树、含笑树、山茶树、莲雾树、杨桃树都已长大,有些树在开花的季节,芬芳满园;有些树到秋天则硕果累累,散发出迷人的果香。那芬芳,那香气,有如蔡其矫永远不断的诗魂。
  诗人为好些地方写过诗,自然不会忘记赞美家乡的紫帽山。“疏林下走去的背影/胸前也许是一束杜鹃/要献给新交的山//静默的风景/山路飞过一只春燕/草木燃点绿色的火焰//春的实质是苏醒/人心本就依附大自然/这条路伸入命运的边沿//眼波洗刷灵魂/挹尽美丽在瞬间/心在寻求季节的开端//倾听山风的涛声/为了冲毁所有的墙/给我永远休止的波浪”(蔡其矫《春节紫帽山》)。如果能在紫帽山国家公园的森林草丛花丛中不经意丢几块石头,等游人走近一看,石头上刻的正是这首诗,或蔡其矫其他的诗,那多好。紫帽山一定还会长高。
  (作者张陵,系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