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山海间的同心故事
文章字数:963








罗源,依山面海,全县有1个畲族乡、34个畲族村,各民族在这片山海福地同心共绘乡村振兴富美画卷。
奔赴共富路
在起步镇庭洋坂村,当地农户发展“小径竹”福笋产业项目,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小径竹的竹笋是苦笋的一种,纤维相对其他苦笋要小得多,口感更细腻,更适合老年人和小孩食用。”庭洋坂村村支书兰世杰介绍,目前小径竹竹笋的市场价在每公斤30元左右,亩产可达75公斤。庭洋坂村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在村里试种了12种不同品种的竹子,通过农业培育技术,摆脱季节限制,打造竹笋全年化产出,进一步发展竹产业。
除了庭洋坂村的笋竹产业,罗源县还不断壮大特色医药材、油茶、紫竹、黄桃、花卉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产业体系,书写民族乡村振兴的共富答卷。
为带动民族乡村群众创业就业,罗源县还组织民族乡村群众参加互联网营销师培训、“手艺设计师”公益培训、乡村振兴培训班等活动。各族群众共居共业共致富,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在民族团结家园中日益增长。
栽育“石榴果”
罗源湾内,福州民族小学坐落其间,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37.6亩,规划36个教学班、1620个学位,各族学子在此同堂共课。
过去,有的民族乡村孩子因县城学位紧张,只能在村里就学,与县城务工的父母两地分居。福州民族小学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罗源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儿童的就学问题。
“很多孩子来到新学校后,上学比以前更积极了。”校长陈奇善说,“校园配备了大面积图书馆和运动场地,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只为各族孩子能在更优质的教育中互学互助、茁壮成长。”
长期以来,位于罗源的福州民族中学、福州民族小学及民族乡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建合唱团、武术队、舞蹈队,开展海峡两岸各族青年交流活动等,引导大家增进彼此了解,共同绘就“福籽同心”美好画卷。
校园之外,依托各类党性教育展馆,罗源县委统战部指导民族乡村开展双语党课宣讲和“五史”教育,增强各族同胞理想信念和“五个认同”;立足县域特色举办“凤舞畲乡·春季村晚”暨“畲风海韵”文旅品牌主题推广活动、“三月三”暨“畲族·风”民俗文化旅游节等,将“福籽同心爱中华”的理念深耕山海之间,勾勒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罗源风景线。
(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