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泉州划拳—— “拳头、烧酒、曲”的活态融合
文章字数:3056
    (图源:闽南文化传播中心)

  ■ 陈华发
  “拳头、烧酒、曲”俗语在泉州家喻户晓,妇孺皆耳熟能详。这三项传统文化,应指武术、酒文化与南音。很多人把“烧酒”解释为“烧酒拳”或“喝酒划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泉州自古“烧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丰富性体现在酿造工艺、饮用功效、社会习俗等方面,而划拳只是行酒令之一。古来泉州人喝烧酒,娱乐方式多样,就行酒令而言,不仅仅有划拳,还有曲水流觞、摇骰子等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着一件重要文物——出土于蒲寿庚宅第后花园遗址的曲水流觞石。有媒体称其为划拳石,误认为这块宋元石刻文物是泉州划拳文化历史悠久的见证——实则曲水流觞与划拳是两种不同的行酒令。
  泉州划拳虽然不能等同于“烧酒”,却是“拳头、烧酒、曲”三者的活态融合——它既包含扎马步、比招式的武术健身功能,又承担喝酒助兴、交际联谊的社会功能,其行酒令抑扬顿挫的音乐性,更是一种美妙的民间曲艺。
  武术之魂
  泉州划拳是独具特色的“武猜”——要求扎马步,出拳速度快,需要爆发力,拳口同步,猜赢两拳才能停顿……这些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特点,与泉州作为南少林武术发源地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一种体能竞技,泉州划拳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亚于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它能够锻炼人的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综合体能素质,与武术“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修炼观一脉相承。可以说,泉州古城的千年武风,直接渗透入划拳技艺。
  首先,站姿承武。划拳时的“四平马步”,好似五祖拳“落地生根”的桩功。泉州人自古以海为生,世代耕海牧渔。宋元时期,刺桐港跃升为东方第一大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通商。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宗利表示:“泉州划拳姿势对在船上稳步行走也有不少帮助,同时能够增强拉网、掌舵等海上作业的核心力量。”船员和渔民长期在颠簸的船舶上作业,闲暇时扎马步划拳,能够训练平衡能力。这种姿势有效增强稳定性,便于在摇晃的甲板上操作帆缆、搬运货物或捕鱼。
  其次,出拳含招。手指屈伸讲究“刚柔相济”,招式暗合南拳“步稳、力猛、势烈”的特质。划拳时要求参与者气沉丹田,出拳迅捷,收放自如。这项独特的竞技,要求参与者在嘈杂环境中保持高度专注,快速判断对手意图并做出反应。对抗者手上动作与嘴里数字要同步协调,体现了“一拳动无不动”的武术精髓。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与划拳运动,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这种全面的健身功效,正是“拳头”功能的体现。
  最后,竞技似战。划拳中的“打通关”“打擂台”等规则,脱胎于古代演武形式,是一项不流血的武林竞技,也是泉州“爱拼会赢”精神的微观体现。在泉州划拳,一对一的叫“单挑”;两拨叫阵是“分国”;以一挑众是“打通关”;胜者继续,输者下马则是“接胜”;大家轮流上,输者下台,就是“打擂台”… …
  酒礼之韵
  泉州酒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南安、永春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罐、壶、瓮、杯等陶质酒具。
  宋元时期,泉州的烧酒与丝绸、瓷器、茶叶一起走上海上丝绸之路。《诸蕃志》《宋会要辑稿》等宋代文献记载,泉州商船运载的货物包括“酒、米、面粉、纱绢、漆器、瓷器等”,其中酒被明确列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出土的宋代“酒库”“造碾”文物,印证了这些文献记载。
  明清时期,浮桥地瓜酒、春生堂保健酒酿造兴盛,前者“醇酿如金浆玉醴”,后者以高粱酒浸泡药材,具有驱寒祛湿功效。之前,古城庄府巷旁侧有一条“烧酒巷”,清末民初酒坊林立。
  随着酒风兴盛,划拳技艺也风靡古城。清源山弥陀岩附近,一块刻有明代诗句的“猜拳石”静静矗立。上面镌刻着:“持酒移肴别一欢,猜拳石上杂流喧。午风吹到汗躯爽,却恨暮鸦催客还。”这首明嘉靖举人张启元的诗作,生动描绘了四百多年前泉州人在山水之间猜拳饮酒的雅趣。
  20世纪40年代末,泉州中山路附近有酒家搭建“酒擂台”招揽顾客。台上设擂台主和两名副手,任何人皆可上台挑战,但需先饮三碗酒(约一斤),然后上台“打通关”,通关者即可将整瓮酒抬走。
  对于以海为生的渔民和船员而言,身体易受湿气和寒气困扰,而通过划拳能够助长酒兴,促进排寒排湿。船员出海往往耗时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划拳喝酒也成为他们解闷消遣、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单挑”“打通关”等竞技形式,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划拳还与本地重要民俗紧密相连,使得划拳之风在民间生生不息。在婚嫁习俗中,泉州有“子婿(女婿)替”的习俗,即新郎遴选高手组团前往女方家,代替新郎在宴席上划拳喝酒。此外,在农历七月的“普渡”民俗中,划拳也成为各铺境之间的“掌上竞技”。
  泉州人划拳时,往往展现“先礼后兵”的风范:邀战时说“学习”,赢拳后道“承让”,输拳求战时称“再学习”。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研究员洪泓说:“泉州人划拳,张扬粗放又谦恭有礼,爱赢敢拼又愿赌服输。”这些礼仪构建了“君子之争”的文化氛围,使划拳成为一项文雅的掌上交锋。
  曲艺之美
  划拳全国都有,有文字记载的就可追溯到汉朝,那时叫“手势令”,到了唐朝改称为“拇战”。许多史书和文学名著像《红楼梦》,都有相关的描述。泉州划拳较之其他地区更为兴盛,许多泉州人便是从小听着巷子里富有节奏感的划拳声长大的。
  泉州划拳的喊拳声抑扬顿挫,听起来像是富有韵律的曲艺,让周遭的氛围变得生动起来。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卢卡·斯特拉迪瓦里在体验泉州划拳后评价道:“泉州划拳的调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给我一种强烈的音乐感。”他甚至表示,希望基于划拳灵感创作一首钢琴曲。
  泉州划拳独特的声调变化,高低起伏,强弱有致,连续行令好似一曲富有闽南韵味的民间歌谣。这种音乐性源于双重融合:
  首先,口诀的韵律美。划拳口诀以闽南语为载体,平仄交替且暗藏谐音智慧:一称“当”(为“一品当朝”的简化),二呼“两好”(取意“两姓联姻”),三唤“三星”(对应“福禄寿”三星),四叫“四红”(指四喜临门),“五”喊“五魁”(喻科举连中“五魁”)… …整套口诀如快板般朗朗上口,喊时铿锵起伏或豪气干云,形成独特的酒桌交响乐。这些富有韵律感的口诀,也寄托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其次,与传统曲艺的呼应。划拳令的抑扬顿挫,两人齐声共鸣,与山歌民谣如出一辙,异曲同工。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划拳文化专委会主任陈鸿才在状元街展演时发现,高手喊令“尾音拖腔如南曲落板”,不经意间衔接了市井文化与高雅艺术的对话。泉州划拳令与南音共同根植于深厚的方言古韵,划拳口令讲究快慢自如、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它与南音共同见证了中原文化与闽南风土的千年融合,是泉州文化“雅俗共赏”的生动体现。
  因此,泉州划拳不仅比手势,还要比声音。好的“拳手”,声音洪亮,富有节奏感。两人同声好比丝竹相和,曲韵悠然。
  非遗新风
  划拳可谓是泉州人热爱生活、热情好客、爱拼敢赢、以礼相交的生动体现,社会各界近年来掀起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的热潮。2024年5月3日,“福酱杯”福建南北划拳展演赛(泉州)决赛在泉州状元街举行;2025年国庆中秋期间,“拳聚泉州·非遗新生”2025泉州首届划拳超级争霸赛在丰泽蟳埔成功举办;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也成立了划拳文化专委会,持续推动泉州划拳的活态传承。
  作为闽南人精神生活、民俗风情的缩影,泉州划拳早在2012年就被列入泉州市鲤城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5年重阳节,古城通政巷苏廷玉故居见证了泉州划拳的传承新篇——鲤城区非遗传承人陈鸿才在此举行收徒仪式,收下十名青年为徒。我忝为见证师代表,宣读见证辞。在复古端庄的仪式中,我仿佛看到这项活态融合“拳头、烧酒、曲”的技艺展演,伴随着浓郁的闽南烟火气传芳久远,扬誉四方。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