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山路,穿越千年的街巷
文章字数:947
福州中山路,静静卧在鼓楼区的繁华之中,看似寻常,却承载着从春秋时期绵延至民国的历史记忆,成为福州古城演变的生动见证。
中山路旧称“贡院前”,因明代福州贡院设立于此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贡院是全省学子奔赴科举的圣地,就连远在台湾的士子,也需渡海而来,在此追逐功名与梦想。而这条路的故事,远不止于明清。
中山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作为冶山历史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不长,却串起了唐代马球场遗址、欧冶池、福州贡院等多处珍贵遗迹。193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2年来此发表革命演讲,贡院“至公堂”更名为“中山堂”,贡院前街也随之改称中山路。这一更名,悄然完成了一条街道从封建科举到民主革命的意涵转变。
在中山路19号,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出生地与幼年读书处静静伫立。据《闽杂记》记载,林则徐出生后,恰逢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的仪仗经过门前。父亲因此为他取名“ 则徐”,寄望他如徐公一般有所作为。年少家贫的林则徐,曾在此写下“家小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的联句,既道出清寒境遇,也透出不凡志向。
走进中山大院,一片唐代马球场遗址引人遐思。自1998年起,考古人员陆续在此发掘。据《三山志》所载,唐元和年间,刺史裴次元曾于冶山南面开辟球场。如今发现的遗址虽仅数十平方米,却可遥想当年球场如两个足球场般广阔、可容纳数万人的盛况。
中山路周边,一条名为“能补天”的小巷流传着温暖传说:一位书生雨夜救起落水蚂蚁,后来在考场上误写“天”为“大”,蚂蚁竟聚而成横,替他补全笔画。书生高中后返回故地,留下“大小岂能定古今,须知此地能补天”的诗句。这个劝人向善的故事,让“能补天巷”传说入选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鼓楼区对中山路及周边街巷进行整治提升,范围东起观风亭街,西至鼓屏路,南起湖东路,北至冶山路。同年10月1日,焕然一新的中山路正式开街。经过精心修缮,能补天巷、马球场遗址等历史片段重现唐、宋及民国风貌,让福州2200多年的历史底蕴在街巷间流淌。
如今漫步中山路,青石板路两侧民国风建筑静静伫立。有声文化墙前,游客扫码便可聆听往昔故事;唐代马球场遗址上,孩童欢笑奔跑。这条不长的街道,将闽越国建都冶山以来的千年历史串联。正如一位老福州人所感慨:“这一带变化真大,趁还能走动,我想多来看看,寻寻从前的记忆。”
(崔涛叶陆雯/文 张世杰 林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