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福建“蔗”里风景独好
文章字数:2201

  立冬时节,民间素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蔗”对福建人来说,可不仅仅是“补冬”这么简单。它还是福建先民传统农耕智慧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晶之一,也作为一种特色文化符号,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装点大众的烟火生活。
  福建气候温润,种蔗制糖历史悠久。据现有史料记载,早在西汉初年,闽越王就曾向汉高祖刘邦进贡“石蜜五斛”。宋代起,福建已成为全国重要甘蔗产区之一,在苏颂《本草图经》和王灼《糖霜谱》中均有相应记载。马可·波罗在行记中谈到温敢城(指今永春或永安)“制糖甚多,运至汗八里城(指北京),以充上供”;意大利人鄂多立克在《东游录》中说泉州“此城中有大量各种生活用品,你用不着花到半个银币便能买到三磅八盎司(1.7公斤)的糖”,足以见得福建“产糖大省”的历史地位。其实,中国多地都种蔗制糖,福建作为南方地区产糖似乎不足为奇。但是,这一省份在“蔗”产业上创造了好几个“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
  宋元时期,福建人发明了固体白糖的制作方法。在此之前,糖的模样挺多面,或是蔗浆的液态,或是在糖液中添加其他物质形成结晶,常常是赤色或黑色,虽也有“糖霜”“冰糖”“白糖”等,但非纯白,颜色得看制作时的运气。直到福建人创造了“黄泥脱色法”,根据乾隆年间《泉州府志》、明何乔远《闽书》、明代周瑛《兴化府志》的相关记载,此方法简单而言就是,将高温脱水凝固而成的红砂糖,经过黄泥浆的充分渗透,一段时间后糖色由黑转白。然而,元代大型实用农书《农桑辑要》中记录的制糖工艺仍然是煎熬法。可见当时北方产糖区采用的仍是传统制糖工艺,而福建率先完成了液态糖到红砂糖再到白砂糖的技术变革。到明代,福建的白冰糖已流行全国,制糖技术传播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直到20世纪20年代,四川、广东、福建等地糖坊的脱色工艺与明代仍无大差异。现今莆田一带依然是我国冰糖的主要产地之一。
  若将视野从福建沿海往北移,在松溪目睹近300年寿命的百年蔗时,很难不感叹福建先民的农耕智慧。
  甘蔗宿根的寿命一般3年至6年,然而,松溪县万前村却有一片从清代雍正年间存活至今的蔗园,从未换种,年年萌发新株,是全球现存最古老的宿根甘蔗,被称为百年蔗。长寿基因源于先民高超的种植技术,尤其是深耕破垄(畦)技术,并且创造了竹蔗与水稻、蔬菜、烟叶、芋艿等间作套种的栽培生产系统。20世纪50-60年代,有农学专家深入研究当地蔗农种植规律后,总结高产栽培技术,可使蔗亩产增产500公斤以上,原农业部将这项技术推向全国,迄今为我国主产蔗区所沿用。多年来,万前村采用根系繁育法将这古老品种的种植面积由0.7亩扩大到400多亩,见证一代代福建人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创造的植物学“奇迹”,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在种蔗制糖史上,福建无疑经历了风光无两的兴盛时期,追“甜”的脚步从未停歇。新中国成立后,科研工作者深度参与到甜蜜事业中。福建省农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的前身,就是福建省甘蔗试验站。在漳州糖厂开工建设那年,试验站落地当地,开启科研与产业的零距离互动。省农科院甘蔗育种团队相继栽培出“闽糖70-611”“闽糖86-05”等10多个代表品种,在含糖量、增产效果、抗倒伏能力等方面都表现优异,迅速取代国外引进品种“F134”,高峰时占全省甘蔗种植面积约70%,产量质量一路攀升,一度超越广东、广西等主产区,跃居全国第一。“闽糖”良种畅销全国,尤其在云南产区广泛落地生根。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全国蔗糖产业重心南移,百万亩蔗田退场,糖厂关停,福建不再是甘蔗的主要产区。但是,延绵千百年的福建甘蔗产业,还是留下了精华,酝酿更华丽的新生。网络上流传一句热梗:“没有一根甘蔗可以逃离漳州古城。”虽然代表着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糖厂不见了踪迹,但甘蔗以“爆红”的形式走俏全国,可见其角色正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服务业,在文旅经济中发挥“蔗”独有的魅力。甘蔗饮品不断推陈出新,“甘蔗+”片仔癀草、杨桃、火龙果、柠檬……多元组合,刷新味蕾体验。此时,科研人员也从培育糖蔗良种转为果蔗良种,同时探索更有效的保鲜工艺。这是一条更难走的路,果蔗比糖蔗的遗传背景更复杂,育种难度大,传统杂交育种手段收效甚微,而且,无论真空包装还是高温蒸煮等,都很难在延长保鲜期的同时保留原汁原味,得有更大的创新勇气和韧劲。与其被难倒,不如早点行动起来。看到果蔗在消费市场的前景,种植户们扩大种植规模。年轻人开动脑筋玩转创意吃法,榨、烤、炖、入菜……只有想不到,没有尝不到。省农科院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等,组建果蔗研究中心,围绕品种选育、精深加工等方面生成科研项目,创制高价值专利成果。这味跨越千年的甜蜜,正告诉我们,福建的传统产业总能在坚守中创新,绽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对福建人来说,甘蔗不仅有好“味”,更蕴藏好“意”。闽南有句俗语“倒吃甘蔗节节甜”,从末端一节节往下啃,越接近根部嚼起来越甜。“渐入佳境”这一成语最早就被古人用以形容“倒吃甘蔗”的美妙体验。福建传统婚俗里,父母用连根带尾的甘蔗,祝福新人日子越过越甜。每逢春节,福建多地乃至海峡对岸的台湾人家,会在房门边放几株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寓意“节节高”和“ 金榜题名”,除夕晚上吃甘蔗“从年头甜到年尾”,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放眼全球,甘蔗广泛种植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让世人为之狂热。而唯独福建人对它的偏爱,是最特殊、最诗意,也最富行动力的。 (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