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木偶戏遇上泉腔
文章字数:375
同心晋江供图
扫一扫 看更多 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南派布袋戏,是流行于闽南泉州地区的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为显著特色。2006年,晋江布袋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追溯其历史渊源,晋江布袋木偶戏源头可在晋代《拾遗记》、五代《化书》及南宋《巳末元日》等史料中寻得踪迹。明中时至清末,是其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末民初,泉属各县布袋戏班社迎来蓬勃发展,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便声名远扬;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更是几乎遍及全县。20世纪50年代,晋江等县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为艺术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晋江布袋木偶戏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艺术特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传神,历经数百年传承,始终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闽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闽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