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评论
同心文化的时代共鸣
文章字数:1420
  □赵凯 李敏
  金秋时节,鹭岛天朗气清,八闽文脉生生不息。第二届福建统战文化周暨厦门统战文化月在厦门开幕,这场“同心”的盛会以更开阔的格局、更丰沛的内容、更深切的情感,延续着福建统战文化的生命力。
  这个十月,恰逢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两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一周年,一场以“文化赋能 同心争先”为主题的盛会,成为福建统一战线用好“两个结合”最大法宝和“统一战线”强大法宝的生动现场。六大板块、九市一区、六十余场活动,如星罗棋布,汇成一幅全省共振的“ 同心交响乐”。在主会场厦门,十六场重点活动相继登场:从“画好同心大圆”主题展到“闽籍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主题展,从“南侨机工”故事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遗创作,从短视频大赛到原创主题曲发布,文化的脉动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开来。过去“统战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如今可以在一次展陈、一次互动、一段旋律中找到答案。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面对社会思想观念日趋活跃的新形势,如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解决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指引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
  在文化自信成为最深沉力量的今天,这种思想引领已经转化为可感的文化景象:沉实厚重的福建同心文化丛书,是以文字传承信念的力量;激昂温暖的《我们共享同心福》,让旋律成为凝聚的语言;“画好同心大圆”主题展,则以一幅幅史料与图像,把“广纳万川入海 画好同心大圆”的胸襟,化为可见的形象与精神的象征。思想不再停留在口号上,而在一次次文化触动中,成为人们共同的心灵认同。
  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受众的转变之中。今年的文化周不只是统一战线成员的节日,更成为很多市民与青少年共同参与的文化场。海沧的非遗创作现场,十二岁的少年黄彦辰在木雕台前专注刻下第一刀,他说那是为妈妈雕的“同心莲”;短视频大赛里,青年创作者用镜头拍下“我的同心福缘”——一位大陆居民、三位台湾同胞和一位马来西亚侨胞在福建相遇的缘分;鼓浪屿的老建筑前,游客拾级而上,在导览二维码里看见一台相机、一封信、一面旗上镌刻的华侨群体绵长深厚的家国情怀。文化的意义,在这一刻变得生动:它不只是展示,更是共鸣,是生活本身。过去那些听起来抽象的政治语言,如今有了温度、有了笑声、有了人群。社会共识,正在文化的润物无声中生成。
  今年的文化周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广泛的反响,还在于厦门这座同心之城的独特气质。作为“嘉庚精神”的发源地、联结两岸的前沿窗口、承载万千侨情的重点侨乡,厦门以“侨”为桥、以“文”为媒,赋予统战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形态。从“嘉庚号”航班启航,到嘉庚精神宣传月的三十三个活动,从《“嘉庚精神”的历史主动与时代价值》新书首发,到侨史展馆、侨批文化馆的延展,“嘉庚精神”正跨越海陆空天,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这种精神并非停留于纪念,而是成为当代福建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精神坐标——爱国担当、团结奉献、诚毅创新,让人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连接民族命运的精神归宿。
  可以说,第二届福建统战文化周呈现出的,不仅是活动数量的“丰富”,更是思想深度的“拓展”、文化温度的“升腾”。它让文化成为信仰的桥梁,让思想成为行动的方向。鼓声、歌声、展览、影像、文字,共同构成了这个秋天最饱满的和声:那是思想的共鸣、文化的力量,也是福建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