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同心文化丛书简介
文章字数:4503

福建夙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山海相拥的地理环境,文脉郁郁的人文历史,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积淀了多元、包容、开放的八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重要的统战工作大省,多党合作传统深厚、56个民族融合团结、五大宗教源远流长、民营经济活跃、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众多,留下了同心文化发展的独特脉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集中反映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同心文化资源,讲好福建故事、同心故事,弘扬八闽文化、同心文化,省委统战部会同省民宗厅、省台联、省工商联等单位开展福建同心文化丛书编撰工作。
丛书以福建同心文化史料为载体,以统战人物为主线,以统战性、真实性、可读性为原则,挖掘、搜集、整理福建统一战线各领域的感人故事。丛书共10本,分别是《侨厝流芳——福建侨乡揽胜》《闽商印记——近现代闽商先贤》《承古开新——三坊七巷的同心时空》《灿若星河——福建历史深处的名人》(已出版),《大道同行——福建知名党外人士》《法脉千年——福建历史上的高僧》《艺路同心——福建自由职业艺术家风采》《血脉相连——“迁台记忆”背后的故事》《闽侨群英——福建侨界之光》《访胜探源——福建同心地标纵览》等。这套丛书,用有温度的文字,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统战人物追求真理、团结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小故事”展现“大情怀”,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立”起来,让统一战线的根与魂焕发新的光彩。
侨厝流芳——福建侨乡揽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华侨爱国、爱乡、爱家人,所以有了侨乡;正因为华侨坚守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心,所以铸就了华侨精神;也正因为华侨心系桑梓、心系祖国,所以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侨乡文化。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闽籍海外侨胞秉承“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优良传统,总是把自己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涌现出以陈嘉庚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士。
在福建的许多地方,人们将房子称作“厝”,盖房子,被称为“起厝”。“侨厝”就是闽籍侨胞在故乡的居所,或他们在家乡出资兴建的建筑(群)。它们中的一些,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另一些则吸纳西方建筑元素后呈现出了新的样貌,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形式上独树一帜。然而,长期以来,除了学术领域的个案研究外,鲜见专门以“福建侨厝”为主题的介绍性读本。本书有志于在该领域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那些在建筑中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则让这些乐章流动了起来。在《侨厝流芳:福建侨乡揽胜》一书中介绍的侨乡建筑(群),涵盖了民居、商业建筑与公益建筑等3种类型的优秀样例。本书通过“建筑小档案”“人物与历史”“建筑特写”“建筑保护”“活化新生”等视角,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集中展现福建侨厝的建筑艺术价值与历史人文风貌。这些侨厝的意义不仅是一种“见证”,其中许多建筑依然延续着原有的功能,具有活态遗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福建华侨文化和华侨精神的载体,能够将老一辈侨胞吃苦耐劳、顽强打拼、勤俭节约、回报家乡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下去,促进全天下有“福”之人同心筑梦、团结奋进。
闽商印记——近现代闽商先贤
闽商,一个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商业智慧的群体。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的商帮崛起,再到近现代的商业传奇,闽商以其独特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中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闽商印记——近现代闽商先贤》一书,挖掘并记录了27位近现代闽商先贤及其事迹,是对近现代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有益启迪。
何为印记?印者,刻于金石而不朽;记者,流于青史而弥新。闽商的印记,是武夷山茶商穿越千年的驼铃回响,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帆影幢幢,是近现代闽商先贤们“实业救国”的铿锵誓言。在这部书中,我们既能看到商业世家的事业传承,也能感受到“老字号”创始人创业的艰辛;既能看到商会先驱的纵横捭阖、驰骋商海,也能感受到商界精英的恋祖爱乡、赤子情怀。阅读闽商先贤的事迹,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他们从商处世中共同展现的心系家国、爱拼会赢、敢为人先、崇实尚义、诚信为本等一系列优秀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正是闽商能够在风起云涌的复杂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不断前行的关键所在。
当下,福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我们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闽商精神特质,内化为海内外闽商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设新福建的磅礴力量。
为近现代闽商先贤立传著书,既是落实“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企业家传承弘扬新时代闽商精神特质、勇当新福建建设生力军的现实需要;是对闽商群体的一次致敬,也是对闽商精神特质的一次宣传。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商的历史,感受闽商的精神,汲取闽商的智慧,激励更多有志之士续写“爱拼会赢”的新篇章。
承古开新——三坊七巷的同心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悠久、古厝林立,是名人辈出、文脉昌盛之地,承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爱国、进步、开放、包容的精神,折射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包括三坊七巷在内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使这片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地得以延续。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三坊七巷考察调研,再次叮嘱,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从“保下来”走向“活起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赓续着城市的文脉,更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人们常说,走进三坊七巷,就是揭开了半部中国近代史。从另一个视角看,这里还蕴藏着一部动人的百年同心史话,更
这里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赓续优良传统的载体,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三坊七巷产生关联的统一战线重要人士有60多位,其中包括冰心、林植夫等民主党派中央委员12人,许显时、严叔夏等民主党派福建省委会委员11人,萨镇冰、陈岱孙、邓叔群等全国政协委员12人,陈子奋、李世甲等省政协委员21人,国务院参事林志钧,王冷斋、林锴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3人,沈觐寿、潘主兰等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6人,刘栋业、刘永业等全国工商联执委2人,还有林徽因等党外知识分子代表。
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视窗,从记录林则徐维护民族团结故事的林文忠公祠,到存续畲族先民在省城生活发展信息的蓝氏祠堂,折射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
这里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缩影,有老佛殿、天后宫、福州清真寺、天主教三山堂、花巷基督教堂等20多处宗教及民间信仰场所或遗迹,其中塔巷、宫巷因宗教建筑而得名。
这里是展现闽商耕山拓海足迹的画卷,有自北宋以来一千多年的闽商印记,有过福州近代闽商翘楚“电光刘”“尤恒盛”两大家族的商业传奇,有绥安会馆等商会遗址,有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传承百年的老字号。
这里是港澳台侨同胞血脉相亲的家园,有29处重要涉台文物建筑,甘国宝、沈葆桢、郭柏荫、严复等坊巷名人都曾为守卫、开发台湾,或促进两岸交流交往作出突出贡献;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福建省港澳青年(福州)同心交流基地、福建华侨主题馆、马来西亚归侨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相继落地于此。
这里还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业的热土… …
郁郁文脉,富蕴同心。让我们走进被时光晕染的曲线山墙、纵横坊巷,一同探寻丰富的同心元素,感受深厚的同心底蕴。
灿若星河——福建历史深处的名人
如果“海外看中国”有一本专门的作品,那么其中一定写满了福建人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看,世界通过福建和福建人认识中国,福建是“中国形象”这个拼图中的重要部分。究其原因,这种现象与福建独具的“山海”文化特征脱不开关系。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三面环山,面向太平洋,发源于中北部大山的闽江将全省三分之二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剩下的东南沿海区域也能以海洋为交通线,相互联络。从中国历史上看,像这样长期自成一体的省份其实不多。但福建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格局,沟通着中国与世界。
福船由于大山的阻隔,中原王朝“乱”时,总有大批移民来到福建,在这样的层层累积之下,福建境内既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了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与绚丽斑斓的海洋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福建文化。在中华文脉自西北向东南流变的过程中,特别是唐宋以来,福建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地和弘扬地(可能没有之一),涌现了朱熹、苏颂、郑樵、宋慈等在世界具有首创贡献和影响力的名人。“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摆渡人,而福建是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诞生了严复、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从宋代至清代,福建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中国对东南亚、日本输出的货物,长期是由福建人运销海外的。以“郑和下西洋”“琉球册封使”等词汇为代表的官方朝贡贸易也以福建为重要节点。在整个东亚中华文化圈,到处都有福建人的身影。
不仅如此,由于福建的“窗口”作用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福建人早就学会了耕海为田,乘风远洋到海外生活、定居。目前海外闽籍华侨华人总数约2000万人,有一句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其中涌现出众多闽籍华社领袖、商业巨擘。在所在国工作、生活的过程中,福建侨胞不仅深深地融入当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还将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品位、思考方式和信仰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国,甚至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侨胞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民间使者。同样,福建也是历史上众多外国人来华访问的首站,或是他们长期定居的家园。他们有的在港口开展贸易,有的在农村开设诊所,有的试图融入中国的文化圈,有的助推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将耳闻目睹的福建和福建人作为“中国”和“中国人”来认知,并通过信件、报纸和书籍将这种形象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世界海外汉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从发端到发展,都离不开到访福建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官员和学者对这片土地的研究和推介。回溯历史,我们惊讶地发现,福建在塑造海外“中国形象”上具有“现象级”的特殊性。如今,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个重要命题中应该包含着三个维度:我们想讲述什么,世界想听什么,以及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那么,无论从哪个维度上,都应该认真看看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