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根丝线绕指尖——泉州提线木偶戏
文章字数:457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并于唐末五代时期在泉州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传承从未间断。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千年积淀,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了700余出传统剧目及独特的“傀儡调”音乐体系。该体系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并保留了“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演奏技法。在表演技艺上,泉州提线木偶戏形成了一套名为“传统基本线规”的精密操线技术,其偶头雕刻与偶像造型工艺更以精美绝伦著称。
传统剧目中不仅蕴含古代泉州民间婚丧习俗、信仰文化,还保留了“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词汇、古读音等,以及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形态等。
明末清初,泉州提线木偶戏传入台湾并由华侨华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地。如今,泉州提线木偶戏已成为联结海峡两岸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文化纽带,既是闽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雅俗共赏的民间戏曲艺术,其千年传承的技艺与内涵,持续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