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北苑贡茶百年乌龙古茶园
“闽台本是一家亲,血浓于水,这份情谊在茶人间的感触尤为深刻。”1990年9月,在福州市召开的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上,祖籍福安、有“台茶之父”之称的台湾大学教授、台湾茶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曾如此感慨。
为何吴振铎教授会有这样的感触?这要从台湾茶叶当家品种之一——青心乌龙的“寻根之旅”说起。
青心乌龙是台湾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品种,历史上最广时曾占台湾茶园面积的40%。其核心产区冻顶茶区,尤以产于南投县鹿谷乡凤凰山麓的最为知名。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冬季因结霜得名“冻顶”,所产乌龙茶也由此冠以“冻顶”之名,成为茶中珍品。而这一珍品,相传与福建乌龙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理清青心乌龙的种源,自20世纪80年代起,吴振铎在台湾与福建两地开展了大量科研调查。
吴振铎首先在台湾探究青心乌龙与野生茶的亲缘关系。据清代《诸罗县志》和《台海使槎录》记载,台湾野生茶树主要起源于中部山区的南投县。但吴振铎及台湾茶业改良场人员深入南投县考察野生茶树后发现,这些野生茶树与台湾近200多年来发展的茶叶品种并无关联,与青心乌龙也不存在亲缘关系。
于是,吴振铎将目光投向福建。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自然环境相似,茶缘更是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台湾人工栽植的茶树于清嘉庆年间从福建传入,关于传入的版本与带茶入台第一人说法众多:《台湾开发史》称是安溪人,《茶叶全书》认为是大陆商人,《台湾通史》记载为柯朝,南投县民间还流传着林凤池在福州中举后带茶返台回馈乡亲的传说。为寻得青心乌龙的祖籍地,吴振铎拜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茶树遗传育种专家詹梓金在福建展开调查。詹梓金遍历武夷山、安溪、福安、建瓯等著名产茶区,1987年5月在考察建瓯茶树品种时,来到北苑贡茶核心产区东峰镇桂林村,探访了矮脚乌龙古茶园并拍摄了茶园茶树的影像资料。同年,吴振铎询问福建乌龙茶树品种情况,詹梓金告知其建瓯桂林矮脚乌龙的情况并展示了古茶园照片。1990年9月,吴振铎来福州参加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特意将建瓯矮脚乌龙古茶园实地考察纳入行程,一同前往考察的还有14位台湾茶叶界知名人士,通过与台湾青心乌龙比对,他们发现两者在叶长、叶宽、叶脉、齿缘、叶色等形态特征上极为相近,认为这片矮脚乌龙古茶园是台湾青心乌龙的祖籍地。
1990年11月12日,吴振铎以“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台湾代表团”名义致信福建省茶叶学会,同时抄送原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建议设立百年乌龙保护区。1991年6月,原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人民政府、福建省茶叶学会三方共同立碑予以保护。
去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叶乃兴与金珊通过茶叶DNA全基因组测序,对台湾青心乌龙与建瓯矮脚乌龙进行比较研究。科研组从台湾,闽东的福鼎、福安、寿宁、屏南,闽南的安溪,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建瓯等地共测序170个样本,结果显示台湾青心乌龙、软枝乌龙与东峰百年矮脚乌龙亲缘关系密切。研究认为,武夷山的矮脚乌龙茶树、台湾青心乌龙茶树和台湾软枝乌龙茶树可能均起源于建瓯东峰镇的北苑贡茶百年乌龙茶园,这与30多年前吴振铎教授的判断完全一致。
北苑贡茶百年乌龙茶园占地有15亩,共6090棵茶树,茶树树龄高达190余年。矮脚乌龙属灌木小叶型品种,为矮生灌木,枝条斜生,分枝低而茂密,树高约1米。叶片呈水平略向上生长,平均叶长6.35厘米、宽约2.7厘米,叶形为椭圆或扁长形,叶面平滑油亮,叶色呈绿色或黄绿色,平均叶脉6.4对、锯齿30对,嫩芽梢短小。其品质特征鲜明:外形条索细紧重实,色泽乌褐绿润;内质香气清高幽长,带近似蜜桃的香型,滋味古朴醇厚,汤色清澈呈金黄色。
近年来,建瓯市依托百年乌龙茶园对台交流资源优势,联合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冻顶茶叶生产合作社等台湾茶业协会,共同举办北苑贡茶文化节、闽台青年(建瓯)北苑贡茶文化交流活动等20余场次,吸引来自两岸乃至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茶业从业者、茶客与学者前来品茗交流,共叙茶事。
2023年9月,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40多位茶业从业者来到百年乌龙茶园开展为期4天的闽台北苑贡茶文化交流活动。2023年12月,参加两岸新闻媒体闽北叙茶缘联合采访活动的海峡两岸20多名记者来到东峰镇桂林村,了解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揭秘台湾南投冻顶青心乌龙和建瓯百年矮脚乌龙的渊源。2024年5月,由南平市旅游协会、武夷山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亲,来品茶”两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活动,邀请来自海峡两岸近百名两岸青年相聚百年矮脚乌龙茶园,共品香茗、共享茶韵。 2024年10月,台湾世新大学专任客座教授、中华茶艺家研究协会顾问邱志淳等台胞一行13人到建瓯东峰镇寻找台湾青心乌龙茶之源。在闽台同根茶园,考察团对充满生机的百年茶园感到无比兴奋,纷纷拍照留念。“茶同根,种同源,这就是我们青心乌龙的祖籍园。”台湾野放茶协会理事长余三和感叹道。 (张松辉/文 曾谏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