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少数民族村发展的“北山答卷”
文章字数:2854
    ▲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畲族文创园。

  汽车从宁德西高速口缓缓驶出,往前几百米左转后,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一栋栋二三层高、米白的墙、青色琉璃瓦顶的民居,在阳光下闪烁着新时代新畲村的迷人风采。
  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从一个曾经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蝶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今天,干群合力共建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新北山,要在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中交出更高质量的“北山答卷”。
  “ 北山答卷”的答案是什么?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让每一位村民都过上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省派北山村第一书记陈海平、村党支部书记雷新平的声音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造福搬迁,断了“穷根”
  “ 一村三十六寨,寨寨挂半山”。20世纪90年代以前,北山村就是个半山村。村民们居住在茅草为顶、泥土为墙的简陋房子里,挥锄舞镰、种地砍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989年2月,不甘受困的北山村村民雷顺昌毅然“下山”,在离原村庄1.6公里的平原地段建房,拉开了北山村也是闽东少数民族村整村搬迁的序幕。 到了199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造福工程”的通知》正式下发时,北山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已经完成了搬迁。
  1999年3月,时任北山村党支部书记兰兆凑将一副“造福工程搬新居,贴张对联铭党恩”的对联,工工整整地贴在最后一户搬迁户兰为松新房的大门上,至此,全村186户991名畲族群众,全面实现“造福工程”搬迁,断了“穷根”。
  理念一新天地宽。在驻村科技特派员的引导下,村民开始种植蔬菜以及草莓、脐橙等水果,送到城区居民的“饭桌上”,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村民们居住在“造福工程”新村,居有定所、身有定业,品尝到稳稳的幸福。
  最先成为蔬菜种植大户的是党员兰雪全和村民兰桂钦。2002年,他们合作流转了4.5亩水田,种上白菜、花菜、芹菜,当年就收入4万多元。2003年,他们又从相邻的六都村引进草莓种植,收入更为可观。其他村民见状纷纷加入种菜、种草莓的大军,使北山村成为城区居民的“菜园子”。
  2007年,在一些党员带头下,北山的村民们开辟了一块又一块“产业飞地”,把草莓种到了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郊区的田野上。世世代代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北山村民,脚步走了出去,思想活了起来,口袋鼓了起来。到2009年,村里仅在厦漳泉种植草莓的农户就达300多人,面积达600多亩,创纯利润1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与1999年相比翻了五番。
  随着新能源科技、宁德时代、中铝宁德铜冶炼基地、上汽集团宁德基地等“金娃娃”企业相继落地在北山村周围,特别是宁古高速六都互通口(宁德西)建在村口、宁德博雅培文学校落户村内,北山村迎来跨越发展新契机。蕉城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为北山村量身定制以产业美、庭院美、民风美、生活美为发展目标的“四美”新畲村建设工程。七都镇党委、政府指导北山村党支部完成“畲地人家,健康产业,幸福工程”规划,大力支持北山村打造中华畲药第一村、闽东少数民族“造福工程”搬迁第一村等品牌,形成了产业发展“3个1000”(1000亩畲药、1000亩果蔬、1000人就业),构建了幸福生活“3个保障”(门口有活干、创业有门路、困难有人帮),推动北山村蓬勃发展。
  2019年,北山村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试点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96万元,高于全市人均年收入,是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前的1990年的217倍。
  整治环境,美化乡风
  乡村振兴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挺起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腰杆子”。近年来,北山村始终将文明创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紧扣“党建带创建、合力促振兴”主线,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治理、驱动产业升级、涵养文明乡风,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创新文明实践载体、驱动产业提质升级、挖掘畲族美丽文化,实现“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良性循环。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全村27个党员,就是27面旗帜。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北山村推行党员带头制度,设立党员示范岗16个、责任区8个,党员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形成“支部领跑、党员带跑、群众跟跑”的创建格局。
  “积分制”是北山村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方法,它将房前屋后整洁程度、垃圾分类情况等纳入评比,村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大大提高村民维护环境的积极性。
  雷新平说:“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跟着干,环境一天一个样,连孩子们都养成了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如今漫步北山村,道路干净、河道清澈,墙绘点缀其间。“高颜值”不断擦亮村民幸福感和自豪感的底色,环境美成为北山村的亮丽名片。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美化环境,更要美化乡风。在造福路上,北山村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精心策划开展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庆活动,让村民在文化传承中感受幸福的温度。村民钟大爷乐呵呵地说:“现在过节热闹多了,大家一起参加活动、看演出,这才叫过节!”
  村里还结合“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举办文化下乡、畲族风情展演等活动,同时将文化传承与文明创建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通过树立榜样引领乡风文明。
  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成为村民共建共享的“家门口的幸福课堂”,文明之花在北山村绚丽绽放。
  感恩奋进,“全国样板”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北山村光荣入列“全国文明村镇”。闻听喜讯,陈海平、雷新平兴奋难抑,情不自禁唱起了畲歌——“造就一番新天地,福到畲家感党恩。甜歌飞向蓝天去,齐声共赞新时代。”
  陈海平说,北山村党支部向全体村民发出《关于在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中勇当排头兵的倡议》,提出要乘势而上,在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中,交上更高质量的“北山答卷”。
  聚焦“产业美”,北山村着力深化“三产三新三链”融合,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壮大,壮大强村富民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
  聚焦“庭院美”,北山村强化“闽东少数民族‘造福工程’搬迁第一村”特色培育,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美丽庭院”创建达100%。
  聚焦“民风美”,北山村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奏响乡村振兴“和谐乐章”,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种田好田边,住厝好厝边。北山村党群服务中心要求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全力做强“好厝边”党建品牌。
  生产的事互帮互促。北山村统筹提供创(就)业指导、技术扶持、资金筹措、品牌推广等服务,实现先富带后富、一户带一户走上共富路。
  就业的事互帮互带。北山依托宁德博雅培文学校、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宁德基地等,由“好厝边”服务中心对接就业岗位,让有就业需求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能在家门口就业。
  邻里的事互帮互助。“好厝边”服务中心为村民群众构建共享、温馨的“10分钟邻里互帮互助圈”。
  公益的事互帮互做。“好厝边”公益基金会为临时遇到困难又有就业愿望的村民提供公益岗位,确保特殊困难群体有现金收入。
  立足新起点,北山村干群矢志在“闯”中开辟新路、在“干”中创造新绩,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不断奋进。
  (邓文龙 来源:《海峡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