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侨海赤子的三次选择
文章字数:1852
    扫一扫 看视频

  “焰儿,回忆我在抗日初期,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离开了热带的新加坡,到冰天雪地的第五战区担任支前工作,白天吃的是又冷又硬的大饼,夜晚经常露宿在汽车驾驶台上,整日整夜,还要受隆隆的炮声的干扰。三个月内,我们小组22人,牺牲13人,留下9人,我是幸存者之一。”1993年,76岁的张君武给在部队的孙子张焰写了封信。那些刻在骨血里的战场记忆,随笔墨缓缓流淌。
  1917年7月,张君武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塔下村,幼时的他就读于塔下西园的新民学校。在这里,他接受了最初的爱国教育熏陶。初中毕业后,张君武辞别母亲,孤身漂洋过海,前往新加坡投奔在那里做茶叶生意的叔叔。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广大爱国青年群情激愤,20岁的张君武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第一批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战地服务团。
  “当时,家中的长辈不同意他去,因为觉得家族生意还需要他,但是父亲已经下定决心要回国了。”张君武的儿子张旭珉说。一边是亲人的劝说挽留,安逸自在的生活;一边是满目疮痍的祖国,九死一生的战场。最终,张君武决定听从内心的召唤,毅然回国参加抗日。回国前一天,他和朋友在新加坡留下了一张合影,照片中,两人的目光是那么坚定。
  回国后,张君武被分配到服务团运输组,在国民党第五战区负责战斗前线运输军火、抢救伤员的工作。1938年,张君武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他昼夜驱车于崇山峻岭之间,敌机的轰炸在头顶盘旋,地面的炮弹在身边炸开,他都紧握方向盘,不顾一切,把军用物资运往前线。“他说他开车的时候,他旁边的战友,半边脑袋都被削掉了,他没办法,他不能管,继续开车狂奔。”张旭珉说。经过3个多月激战,台儿庄大战共歼敌2万人,同时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张君武所在的运输组中,有13位归国青年为国捐躯,其中就包括和他在一起合影的同伴,剩下的9位华侨被下令撤往成都。“因为他们这批牺牲的人太多,就赶紧把他们撤到成都,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坚决不走。”张旭珉说。是撤回后方还是继续战斗?张君武又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这艰苦的生活中,曾经动摇我留在祖国作战的思想,回新加坡去,但想起回国前的情境,数不清的侨胞欢送我们,希望我们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强盛的嘱咐,我不应当逃兵,应留在祖国继续作战。”
  “他就说我们国家在被日本占领的时候,逃难的老百姓非常凄惨,人山人海,哭的哭,叫的叫,天上日本飞机在炸,这些原因坚定了他要去考空军,‘我要报仇,我要当空军,我要打日本飞机’。”张旭珉说。1938年冬,张君武通过身体和文化考核,转入成都空军军士学校学习飞行。毕业后,他参加了多次对日军的作战,每次战斗前,他都会写好遗书。“他那个时候已经是满腔仇恨了,他还管什么危不危险,我父亲从小就教给我曹植的《白马篇》: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父亲他是做到了的。”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张君武不幸受伤。他先后担任过空军学校教官和运输官。
  1948年,又一次选择摆在了张君武面前,是随国民党部队退往台湾,还是留在故土,张君武选择了后者。他带着40余人起义,并将保存的300多辆汽车、数千桶汽油、两架飞机完整交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手中。
  张君武的家国情怀,也深深影响了家族后辈。几十年后,两个孙子在他的鼓励下参军入伍,续写着保家卫国的故事。当张焰在部队遇到困难,一度想放弃时,是爷爷的信让他重新振作。张焰说:“我是18岁,当时已经有工作了,我爷爷让我们去部队锻炼自己,到陕北就零下十几度,我的手也全是冻疮,包括耳朵也全是冻疮,然后还有风沙,觉得扛不下去了,就写信给家里边,然后我爷爷就回信了。”“焰儿,你给我们的信收到。当读到你来信时,我知道目前是你的意志与艰苦环境斗争的时刻,如何战胜目前的环境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我们也希望你要继承我们全家爱国的家风,听党的话,敬重领导,团结同志,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战士。”
  “ 我面对的困难与我爷爷他们当年面对的困难相比差得太远太远,因为他们当时是生命受到非常大的威胁的那种,我爷爷都能坚持下来,那我为什么不能呢?那么就是一种家国的情怀,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来的家。”张焰说。
  “这个地方就是我父亲年轻时候住过的祖屋,他就是从这个地方背井离乡到了南洋,终生再也没有回来。”张旭珉说。自从17岁离开家乡,张君武再也没有回过家,他曾说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曾经抗日杀敌,最遗憾的是回国后直到母亲去世,他都没能再见一面。1994年11月,张君武先生在四川逝世,临终前还在哼唱“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