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世先生:君生为荷校自此不离分(上)
文章字数:3692

8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去,在世界反法西斯洪流中一直追随守护陈嘉庚先生的刘玉水完成使命,回到马来西亚槟城,重振家业。战后第三年,委派新婚不久的次子刘德芳、儿媳陈希敏回到家乡惠安县东岭镇东房村,主持建设荷山小学。后来,刘德芳伉俪的第一个孩子刘永世在厦门鼓浪屿诞生。
君生为荷校,从此不离分。闽南山水的滋养,在刘永世先生生命之河流淌,几度春风,终于化成爱乡爱校的激流,浇灌荷山菁菁校园,谱写海外赤子祖孙三代接力兴学的罕见传奇。祖父一声誓言,万两黄金建荷校;嫡孙一句诺言,倾尽心力兴侨校,帮助无数贫寒子弟实现人生梦想。百年薪火相传,文脉赓续,荷山学校培育10多万名学子,为祖国输送各行各业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祖父倾资兴学 父母回国建校“办一所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学校”
刘玉水先生是著名爱国侨领。12岁跟随父亲离乡到厦门集美学村做裁缝,幸遇陈嘉庚先生栽培,进入集美学校读书。6年后南渡新加坡谋生,不久到陈先生创办的谦益公司当店员。刘玉水耳濡目染陈先生为家乡教育殚精竭虑、辛劳奔波的情状,尤其是见识陈先生1921年创建厦门大学的宏伟蓝图后,他在心中默默播下教育救国的种子——办一所让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学校。1922年,29岁的刘玉水回乡省亲,当他下船走过海边,看到家乡少儿杂耍,无学可上无所事事,十分痛心。“中国的希望在下一代的教育”,嘉庚的声音在刘玉水脑海回荡。他与母亲和妻子商量,“不能让孩子当泥鳅和‘流囚’”,决定拿出个人薪水办学。他找到私塾老师刘赞周商谈,决定改私塾为“ 荷山学校”,定“慎毅”为校训,寄语“真诚担当,慎言毅行”。赞周先生当天用木炭画下刘玉水素描肖像,并用隶书写下“慎毅”二字,激赏刘玉水办新学义举。
刘玉水办学,播下惠东大地新式教育的火种。消息四散传开,当年秋季就招生100多人,组成4个班,聘请刘贤启为第一任校长。此后,玉水坚持以微薄薪水独立支撑学校的运转,即使身处艰困也未懈怠。有一次,刘玉水不得已向嘉庚求援。嘉庚说,你办学尽国民一份天职,精神很好。没有实业,单靠一份薪水办学哪能不困难!一语点醒追梦人,玉水下定决心,积蓄力量创业兴学,立下铿锵誓言“ 荷校不成死不休”。1932年,玉水到槟城以1万叻币为本开办启成公司,经营橡胶生意,很快吸引同乡出资合股,改为大成橡胶公司。玉水纵横商海,大成公司成为星、马橡胶业头排企业。他豪侠重义,乐群利众,历任槟城阅书报社、光华日报、橡胶公会、惠安公会等主要负责人,成为槟城杰出侨领之一。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玉水先生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组织南侨筹赈总会槟城分会,领导当地华社抗日救国运动,抵制日货、向祖国捐巨款、购买爱国公债、发动组织南侨机工回国…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南侵,战火燃烧,生灵涂炭。玉水以大无畏的勇气,安排家中女眷遁入深山,男丁离家,改名易姓伪装到码头做工,自己偏向虎山行,冒险奔赴新加坡,陪同陈嘉庚流亡印尼,“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舍身相随,与义士保护陈嘉庚。熬过三年八个月的至暗时光,嘉庚虎口脱险平安归来。
刘玉水回到槟城,重建事业和家庭。战后第二年,他稍有积蓄,就迫不及待让公司骨干刘春泉回乡筹建荷山学校;第三年,刘德芳、陈希敏伉俪奉命回乡督建新校。无畏艰险,青年刘德芳乘帆船凌波踏浪,出海到厦门、金门,采买水泥、铁器等建材,择址在荷山山尖建校舍。那时那里,杂草丛生,荒冢累累,大风吹过飞沙走砾。刘德芳带领施工队披荆斩棘,筑成“山”字形校舍,有教室、宿舍20多间,招来农家子弟就学。他的两个妹妹也越洋回乡入学,刘德芳既管理校务,又当起学校英语老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玉水办学热情迸发,开启大兴土木建学村的壮举。1950年筹办私立荷山中学初中部,1956年增设高中部,并在周边东岭、延寿、净峰、潘湖、燎原和西埔兴办6所小学,加之荷山小学,“七星拱照”为荷山中学源源不断提供生源,形成规模宏大的荷山学村。在陈嘉庚支持下,刘玉水邀请办学有方的集美学校董事长的陈村牧担任董事长,并委托公司职员谢良顺返乡负责建校,从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高薪聘请从福建师大等名校毕业的好教师来校执教。
从建校至1962年,刘玉水在荷山学校投入人民币百余万元(当时可以购买黄金一万二千五百两)。建筑面积23000多平方米,7所小学有型有款,荷山中学阶梯状回型教室、实验楼、宿舍楼、艺术楼、体育场、大会堂鳞次栉比,对一个长住石头厝的农家学子来说,那已是最好的宫殿。贫困生免费入学,读好有奖,吸引力加倍。荷山学校规模形制、设施设备、师资管理等均达到当时一流水平。荷山中学初办即大获成功,与厦门集美中学、南安国光中学比肩,成为“闽南三大著名侨校”。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表彰刘玉水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业绩,授予“乐育英才”牌匾和金质奖章。1987年,荷山中学被省政府定为省重点侨校。
刘玉水还襄助华侨大学,并在新马泰倡办、资助10多所华文学校,担任钟灵中学董事长,捐资30万元叻币支持创办新加坡南洋大学,曾任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刘玉水并无雄厚家财,生意起起落落,却舍得办学,几尽家业。一家人节衣缩食,三餐粗茶淡饭,一周只吃一次肉,长年累月过着“地瓜麦糊咸菜脯”的清苦生活。他的母亲住在东岭破屋,每逢雨天都会漏水,年岁已高还靠务农为生。建校主理谢良顺拜见刘母,玉水寄回家乡的钱拿点来修修屋子。刘母说,那是玉水寄回来建学校的,不是给我修房子的,一分也不能动。
崇祖德尚义学 汇众力聚众智“办一所让农村孩子读得好书的学校”
刘永世深受前辈爱国爱乡思想的熏陶,传承好家风好家教。1949年底,他随母回到槟城。从小与祖父刘玉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看到祖父办公室有一幅很大的荷山学校规划设计图,经常听到祖父与父亲念叨家乡学校,为教育事业出钱出力、殚精竭虑。及长,他到祖父参与创办的钟灵中学上学,毕业后远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造。临行前,祖父赠予2000元,教导他要自立自强、艰苦奋斗。老人为社会乐善好施,千金散尽,而给予家人的钱财却十分有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1970年学成归来,刘永世闯荡新加坡,在职场磨炼十年。1982年转战吉隆坡,投身液化天然气事业;1988年,在槟城工业区创办油罐工厂。他历任马来西亚埃尔皮吉集团董事长、科塞尔集团主席、钟灵中学校董会副主席,捐建钟灵中学礼堂。
虽然身在海外,刘永世一直牵挂祖地,崇祖德尚义学。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的公司也刚刚起步、事业初兴,1983年就与侨亲刘春江、刘春泉、刘长水、刘金沙等共同捐款,在荷山中学创设“刘玉水奖学金”。自1985年起,他慷慨解囊,捐资兴建荷山小学、彭城小学、荷山中学校舍。
1988年底,刘永世在母亲陪伴下第一次返乡,初见荷园,他心潮起伏,喜闻荷校辉煌办学成果,忧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母亲总把荷校“阮厝的学校”挂在嘴上,鼓励刘永世勿忘祖业,办学积善。刘永世深感责无旁贷,坚定把荷山学校建好办好的决心。1990年回乡参加荷山中学40周年校庆,看到8名学生挤一间破旧宿舍,教师住宿条件也很差,赶紧筹资加码奖学奖教金,鼓励师生迎难而上,教学相长。
曾经跟随刘玉水在大成公司创业的刘春江全心全意爱荷校,带领海外侨亲出钱出力,与刘永世一起并肩为荷山中学添砖加瓦,兴建园丁1号、2号教师宿舍和4号学生宿舍楼及慎毅教学楼,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桃李争艳,荷校再创辉煌。
2006年正月初四,荷山中学第三届董事会成功召开,在刘春江先生的感召下,年富力强的刘永世走上前台,毅然担任校董会董事长,荷载重担。他承诺,团结各方,为创办省一级达标校而奋斗。
“那是荷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惠安县城集中,地处乡村的荷山中学日渐边缘化,面对生源不佳、优秀教师留不住、硬件设施落后等诸多困境,“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些灰心、担心,但仍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终渡过了这个难关。”刘永世感悟,这份事业是大家共同的事业。鼓浪屿码头附近,内厝路194号一座100多平方米的老屋,是他的出生地和根,他出租后每年把19万元租金全部捐给荷山中学,奖励上进学生。
信心还源自祖父、父亲给他的榜样,刘永世继承先辈的事业,凝聚海外侨亲的力量支持办学。“当年战乱,在那么艰难办学的情况下,如果祖父放弃了,没有坚持下去,荷山学校早就没有了!”现在,华侨、校友、校长、老师都来了,千方百计筹款,逐步改善学校硬件,志在将一所农村学校建成一级达标校,争取好生源,留住好教师。2008年,荷山中学申报省一级达标高中,刘永世不辞万里,奔波于槟城、惠安、福州三地,提笔致信分管副省长陈情。9月28日,他与90高龄的刘春江不顾舟车劳顿,亲临现场参加省教育厅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爱校入骨,护校周全。几十年来,刘永世陪伴荷山学校成长。2019年荷山中学一级达标高中复检之际,刘永世再度参加汇报会,言语切切:“我们在南洋算不上什么成功商人,我们只是继承祖辈和父辈的遗愿,有责任把这所学校办好。这对我们来讲是义不容辞,更是心甘情愿!”语浅情深,刘永世热泪盈眶,闻者无不为之动容。与会专家组赞叹:“一所地处农村的学校,能得到三代华侨无私的奉献和托举,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最终,专家组在“办学特色”一栏给予荷山中学满分评价。(未完待续,请关注下期报纸。)(陈鸿鹏/文 张成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