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曲莆仙戏经典世代传
文章字数:360
    扫一扫看更多

    (胡昂 摄)

  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莆仙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演绎故事的兴化杂剧。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王魁》《刘知远》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目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莆仙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有音乐曲牌1000多支,锣鼓经300多种。(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