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侨味美食的文化密码
文章字数:856
唇齿间的糕点香气,灶台上升腾的南洋风味,交织出归侨家庭的一日三餐四季。这个暑假,我们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全国著名侨乡泉州,以美食为钥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
在泉州双阳华侨农场,我们探访了承载数十年记忆的“金椰树印尼糕点店”,店主夫妇向学子们讲述父辈飘洋过海的往事,以及自己扎根泉州后执着复刻家庭美食的故事。“这些材料在国内买不到,但为了做出最正宗的糕点,我们会让印尼的亲人帮我们买回来。”
“ 梦里还是常出现在印尼的老街巷吃印尼菜的场景。”同样经营印尼餐馆的归侨陈金妹深有感触,留在味蕾的童年眷恋未曾消减,美食拉近了她与海外亲友的心灵距离,她时常重返印尼,与海外亲友诉说中国的故事,共同切磋厨艺,维系着跨越千里的情感纽带。
我们了解到,印尼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自古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而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文化交融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印尼饮食中,其中的福建元素格外“出众”。例如印尼语的茶、糕点、春卷、肉粽等食物名词是汉语的外来借词,发音与闽南话不可思议地“无缝吻合”。
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我们寻到一些与华侨美食相关的物件。其中一样是东南亚华侨使用的糕点印花模,它不仅塑造了异乡甜点的样貌,更铭刻着华侨舌尖上的乡愁与对故土的思念。此外“菜仔店”的复原场景也尤为生动,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南洋特色食品与调味品。这些日常食材的陈列,生动体现了华侨如何通过经营与食物相关的日用品小店,深入当地社区生活。“菜仔店”不仅是维系生计的场所,更是连接故土风味与南洋生活、传递家乡味道的一扇窗,是华侨饮食文化在异乡落地生根的温暖见证。
食物是温情的文化载体,一块糕、一碗饭背后,是几代人对“家”的复杂定义与深情守望。美国人类学家尤金·安德森曾指出,华人比其他移民群体能够更长久、更忠实地维系他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东南亚美食随着归侨回到了它们最初的故乡,见证着赤子的远行与归来,这份通过味觉传递的文化因子,展现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磅礴生命力。
(刘润婷/文 娄家郡/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