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每一封侨批都是活的历史”
专访南风侨批馆馆长林南中
文章字数:1655
    ▲林南中(左2)讲解侨批相关知识。 (董依婷 摄)

  在漳州古城芳华里30-1号,一座于2022年5月18日开放的公益展馆——南风侨批馆静立巷陌。馆长林南中埋首于泛黄的侨批之间,十余载如一日,执着于打捞、守护这些跨越重洋的“银信”记忆。近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侨乡文脉探索队”来到展馆,聆听林南中讲述侨批背后的故事。
  谈及侨批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林南中认为这堪称“奇迹”。“短短四年便申遗成功,速度快到许多人尚不知侨批为何物。”他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侨批无可替代的特质:一是珍稀性与唯一性。作为特定时期华侨寄给亲人的家书与汇款凭证,每一封都是孤品,且载体濒临消亡;二是鲜明的跨国性,契合了国际申遗中跨国、跨地区合作的趋势。这一工作由国家档案局主导,填补了国内在“世界记忆遗产”领域的空白。
  侨批的流转,经历了从依赖个体“水客”到形成专业“信局”网络的演进过程。林南中追溯侨批业的源起说道,早先承担跨国传递重任的是“水客”。他们多由同乡头脑灵活的人担任,有的水客还会多种语言,穿行于山海之间,因承担巨大风险,水客收取服务费也高,达15%-20%。
  然而,人力运输存在效率低、风险高且偶有诚信隐患的局限。取而代之并最终成为主流的,是遍布海内外的侨批信局。这些信局多为家族经营,逐渐建立起专业、高效的网络。林南中特别提到漳州本土的“天一信局”,它早在百年前便在海内外设立三十多个网点,成为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典范。“诚信是侨批业的生命线,”林南中强调,“华侨初抵海外往往身无分文,依靠借款出海、安身。无论是早期水客的捎带,还是后期信局的运作,确保每一分血汗钱安全抵达家乡亲人手中,这份‘银信互托’的信用精神,至今仍具深刻启示。”
  “闽南华侨群体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乡’。”林南中描绘了生动的移民图景。当某位华侨在异乡站稳脚跟,便会牵引同乡乃至周边村落的人共同出海谋生,尤其在土地贫瘠、灾害频发的山区。这种连锁迁移,催生了海外诸多与闽南故乡同名的街道、社区,故乡的信仰、饮食文化也随之远播,形成独特的“文化飞地”。
  而维系这份深厚乡情与远隔重洋生计的,正是那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侨批。对于侨批的核心价值,林南中解析道:“它又称‘银信’,‘银’是货币,‘信’是家书,完美融合了金融汇兑与情感传递的双重功能,堪称‘海上票号’或银行雏形。”其内容更以“至真”打动人心——华侨在信中极少夸耀,多坦陈谋生艰辛:“含辛茹苦,赚钱不易,望家中勤俭”,字字质朴,满纸乡愁。
  追溯侨批的起源,林南中提出了新见,挑战了传统认知。“很多人认为侨批始于鸦片战争后,但现存史料显示,明朝末年,菲律宾马尼拉已有两万五千名海澄(今龙海)人聚居。”他特别指出关键实证,“目前已发现一封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寄往漳州白石的侨批实物,现存于德国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这将侨批实物可靠历史起点推前至明末。”
  守护这份珍贵记忆,是林南中半生的情缘。他回忆道:“高中痴迷集邮,印有国王头像的海外邮票吸引了我的兴趣。”而他真正投身研究,是受周边侨批宣传的启发。从撰写小文起步,到参与策划侨批主题展,他逐步深入这片人文沃土。凭借对侨批的执着搜寻,他成功收集到国内福建最早的实物侨批——一份寄件时间为1861年、收件人名为曾祖泉的“信简”(折纸式侨批),弥足珍贵。
  对于南风侨批馆的未来,林南中满怀热忱。他坦言,展馆虽属小规模公益性质,但他持续通过公众号、视频号、报刊专栏等多种形式传播侨批文化,努力吸引爱好者和青年学子参与研究。目前,他正筹划出版系统介绍漳州侨批的专著。“我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梦想,”林南中展望道,“是推动建设以侨批为主题的文化广场或地标建筑,让这份珍贵的‘世界记忆’真正扎根城市血脉,成为漳州闪亮的城市名片。同时,我也希望能与高校合作,推出侨批研究的双语书籍,让这份独特的闽南文化走向世界。”
  一方纸笺,承载几代侨胞的艰辛与守望;一座小馆,凝聚一位跨界守护者的赤诚与担当。当侨批从家族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遗产,其背后“银信互托、家国相连”的精神丰碑,正借由无数如林南中般的传承者之手,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董依婷)